ZKX's LAB

显性超显性 超显性学说

2020-10-11知识5

超显性学说 超显性假说Shull(1908)提出这一假说,认为杂种优势是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刺激发育的效应。East(1918)认为杂种优势来源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而引起等位基因间的互作而刺激生长的功能。例如A1和A2是2个等位基因,其杂合体A1A2比纯合体的双亲A1A1和A2A2显示出更大的生长优势,优势增长的程度与等位基因间的杂合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显性假说强调显性基因的作用,超显性假说则强调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它们虽然不相互排斥,但也不能概括一切。而根据作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杂种优势的遗传实质应是显性效应、累加效应以及异位显性、互补作用和超显性等各种基因效应的综合。在某一组合中可能以某一作用为主;不同的性状、基因作用方式也可能不一样。

生物(解释)共显性与不完全显性有何区别 一、定义不同1、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2、不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这一现象。隶属于生物遗传。二、表达方式不同1、共显性:人类的M-N血型系统中有三种血型,M,N和MN型,他们是由基因型LMLM,LNLN 和LMLN 决定的。M型个体的红细胞膜上有M抗原,N型个体的红细胞膜上有N抗原,而MN型个体的红细胞膜上既具有M抗原又有N抗原,也就是两种基因在同种组织中都得到了表达。2、不完全显性:一对呈显隐性关系的等位基因,两者相互作用而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状,即杂合子(Aa)的表型较纯合子(AA)轻,例如:红花(AA)对白花(aa)是不完全显性,则(Aa)的表现型为粉花。三、基因组合方式不同1、共显性:杂合体中的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都表现出来,如红色马AA与白色马aa杂交,F1代为Aa,表现为一匹马身上既有红毛又和白毛2、不完全显性:红花AA与白花aa杂交,F1代为粉花Aa,F1代自交,F2代表现为AA(红花):Aa(粉花):aa(白花)=1:2:1.参考资料来源:-共显性参考资料来源:-不完全显性

什么是“超显性”和“相对显性”? 匿名用户 1级 2019-07-26 回答 显性假说 早期以A.V.布鲁斯和D.F.琼斯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多数显性基因有利。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4874.htm?其他回答(1)

超显性学说 超显性假说 Shull(1908)提出这一假说,认为杂种优势是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刺激发育的效应。East(1918)认为杂种优势来源于双亲基因型的异质结合而引起等位基因。

#显性遗传#等位基因#显性基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