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何要封两千多个王? 太平天国,一共封了2700多个王。这个数字,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无比荒唐的。太平天国,为何要如此荒唐呢?利弊各半的永安封王别人造反,讲究的是“缓称王”,太平天国不信这套,造反没多久,一座城都没有,洪秀全就急不可耐的做了天王,这还不算完,刚刚打下第一座城池,就一口气封了5个王。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被封为东、西、南、北、翼王。着急是着急了一点,但坦率地说,这一次封王倒也还可以理解。毕竟:既然是认真地造反,就要认真地搞一套制度出来嘛。在永安,太平天国明确了财务制度(圣库制)、官制。封五王,可以看成是对官、爵制度的一部分。这次封王,可说是利弊各半。当时,太平天国的领导关系有些混乱。洪秀全缺乏实力,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身份一直有些尴尬;杨秀清、萧朝贵之间的竞争关系也非常微妙。这次封王,杨秀清节制诸王,成为政府首脑,利于太平军的统一指挥。只不过,这个制度,从就开始就要挑战人性。洪秀全、杨秀清二元政治结构,终究还是不稳固的,最终,还是闹出了天京事变。插曲:“任务型”封王早期,太平天国对封王的态度是谨慎开放:非首义之人不得封王;非立有盖世大功者不得封王。不过,太平天国。
张居正和戚继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那么支持戚继光? 张居正和戚继光的是典型的将相知遇的关系,可以说自隆庆元年戚继光投身蓟镇防务以来,张居正对戚继光给予了16年全天候的支持,不允许任何人掣肘戚继光在蓟镇施展其报负,史载“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去之”。如果没有张居正长久力挺,恐怕戚继光别说什么功业了,性命也是堪忧的。这可不是胡说,张居正曾经给湖广巡抚汪道昆的信中显示,戚继光和谭纶的仕途在隆庆年间曾经遭遇过重大风险,几有性命之忧,全赖张居正一力保全,施以援手,然后才加以重用。《张太岳集·与楚抚院汪南明》:但谭、戚二君,数年间大忤时宰意,几欲杀之,仆委曲保全,今始脱诸水火。在戚继光北调镇守蓟州之后,张居正又给了职务、事权、军务的支持。隆庆二年,戚继光负责三镇练兵事务的总理一职,名义可以总理三镇兵务,但是三镇又有总兵管辖,在权力分配的问题上就出了乱子,事权不一,让戚继光难以措手,“臣官为创设,诸将视为缀疣,臣安从展布?在张居正的奔走下,召还原总兵官郭琥,让戚继光以总理职务兼任总兵官,统一事权。《四镇三关志·卷七》:兹特命尔不妨总理练兵原务,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地方,将该镇见在官军不分入卫及区班等项,俱任尔挑选分营,督率各该将领,。
讲讲汉朝西汉东汉三国的军制--部曲制? 西汉继承秦的部曲制。根据《商君书》秦一军由五大夫率领,五部12万5000壮丁(《管子匡君大匡》里的五属也…
杨秀清为何只派林凤祥、李开芳率两万太平军北伐? 仔细回顾当时的形势,太平天国的这个决策就不难理解了。1、太平天国的北伐是在认真思考当时形势下做出的慎重决策;2、北伐的第一个目的基本得以实现;北伐对太平天国中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3、太平天国北伐的总体规划中,林、李的这2、3万人只是其中的先头力量,但因整个战局影响,后续计划没有展开,导致北伐彻底失败。北伐的直接起因:保卫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取金陵后,又分兵攻取了镇江、扬州,声势大振。起初,杨秀清的本意是“声言欲至苏州”,继续东下,打下富庶的苏浙地区。此时,从广西一直追过来的向荣所部围追而来,17000人在天京、镇江附近扎下,建立了江南大营,不但阻塞了太平军东下苏南的路途,还直接威胁着天京、浙江;同时,琦善所部17000人建立了江北大营,围攻扬州。此时,太平天国面临着两个选择:(1)、集中兵力,打攻坚战,歼灭江南、江北大营的重兵。(2)、继续打运动战,向清军薄弱地区发展,赢得战争主动权。这两种打法,洪秀全、杨秀清都不陌生。太平军军兴之初,就曾与向荣长相对峙,一耗就是几个月。但结果无一例外:大清各地援军源源不断开来,地盘狭小的太平军难以为继,被迫转移。此时,尽管太平军已与军兴之初不可同日而语,。
官渡战役袁绍的总兵力和曹操的总兵力的差距是多少?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战争以强大的袁绍败北,弱小的曹操胜利而告终,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那么,在这次战役中双方到底投入多少兵力,这里对此进行讨论。(曹操)(袁绍)袁绍方面此时袁绍已经占有了北方的青、冀、并、幽四州,成为势力最强的诸侯。对于袁绍出兵官渡的兵力《三国志》记载比较清晰,在《袁绍传》《武帝纪》都有明确为十多万人。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袁绍传》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武帝纪》而且在官渡之战胜利后,记载“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据《汉纪》记载,这次坑杀有八万人。《献帝起居注》记载,“凡斩首七万余级”。这也从侧面说明袁绍此次出兵应当在十万人左右。曹操方面出兵的数量相对没有那么精确了。能够确定的是,袁绍士兵的数量确实要多于曹操。这在袁绍方、曹操方都有体现。沮授曾说“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田丰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曹操也曾写信给荀彧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敌我双方看法出奇一致,就是曹操兵力要弱于袁绍。那么曹操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