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胡深创作的猴 历史上胡姓名人有哪些?

2020-10-11知识9

西安有什么地方文化?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胡深创作的猴 历史上胡姓名人有哪些?

胡深的简介 胡深,男,汉族,1931年10月出生,陕西凤翔人。10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从艺六十多年,是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六营村中最有名气的泥塑老艺人。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老人创作的泥塑马、泥塑羊连续两年被选为国家生肖邮票图案,成为“国家名片”。2004年,他创作的彩绘泥塑吉祥猴作品,又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猴年对外交流礼品。胡深创作的彩绘泥塑在继承、发展和创新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屡获各种工艺美术展览和艺术节大奖或金奖,受到境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胡深创作的猴 历史上胡姓名人有哪些?

凤翔泥塑的邮票结缘 2002年、2003年,陕西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胡新民和老艺人胡深合作的泥塑马、泥塑羊连续两年被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司确定为生肖邮票主图案;2007年胡新民设计制作的“福寿猪”,再次打动了国家邮政总局的专家,不仅被选为了2007年中国邮政有奖邮资明信片的主图,还再次荣登2007年中国生肖邮票。2007年元月5日,由国家邮政局发行的2007年《丁亥年》特种生肖邮票,在西安举行首发仪式,《丁亥年》特种生肖邮票全套共一枚,面值1.2元。该套邮票的图案为一头戴头巾、披肩,憨态可掬的猪妈妈,用慈祥的目光看着5个孩子。很多人盛传该套邮票图案由我省凤翔县民间艺人胡新民设计制作,其实它出自著名邮票设计家陈绍华先生。但胡新民并非没有收获。他创作的泥塑猪又一次成为中国邮政贺年有奖信封的票面图案。从2002年他创作的泥塑马成为当年生肖特种纪念邮票造型以来,凤翔泥塑就与中国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泥塑羊、泥塑猴、泥塑鸡、泥塑狗,乃至泥塑猪等造型,或者成为特种生肖纪念邮票的主图,或者登上特种邮票集邮册封面或封底,或者作为中国邮政有奖贺年卡或贺年信封,进入了千家万户,在给人们带去了新年祝福的同时,也使凤翔泥塑成为家喻户晓的民俗工艺品和颇具特色的馈赠。

胡深创作的猴 历史上胡姓名人有哪些?

胡深的获奖情况

历史上胡姓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胡的名人:胡公满:舜帝后裔,周朝陈国开国君主?胡氏得姓始祖胡衍:战国时期名士(胡衍画像)胡安:秦汉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胡烈:秦汉襄阳太守,筑提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胡广:东汉中期重臣(胡广画像)胡昭:东汉末及三国时隐士、书法家胡质:东汉末及三国时期曹魏官员,官至荆州刺史、振威将军(胡质画像)胡遵:三国时期魏国车骑将军胡渊:西晋将军胡则:北宋名臣,卒后在浙江民间逐渐成为信仰的对象,被称为“胡公”、“胡公大帝”(胡则画像)胡瑗:人称“安定先生”,开创宋代理学的先声。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理学先驱~胡瑗)胡安国:北宋经学家,进士出身胡宏:南宋理学名家胡三省:元代史学家,进士出身胡大海:明朝开国功臣(胡大海画像)胡季犁:越南胡朝开国皇帝胡琏: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进士出身胡应麟:明代文学家胡震亨:明代文学家胡宗宪: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进士出身胡春香:越南著名诗人胡林翼:湘军重要首领,晚清中兴名臣之一,进士出身(胡琳翼)胡聘之:晚清洋务运动重要人物,官至山西巡抚,。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师者,___。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关于民俗文化的资料 100字左右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论的学科称为民俗学。“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考古学要借助民俗学揭开古代社会神秘的面纱,民俗学要借助考古学提供古代传承文化的实证。

#胡新明#彩绘#明朝#文化#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