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非饱和土水分压力势

2020-10-11知识11

构成土壤水势的各分势是什么? 构成土壤水势的各分势为:基质势、溶质势或渗透势、压力势和重力势:1)基质势 基质势亦称间质势、基模势,土壤固体颗粒作为吸水基质,水分被土壤基 质吸附后其自由活动能就。

非饱和土水分压力势

土壤水的能量状态——土水势 随着人们2113对土壤水研究工作的开展,对土壤5261水能量有多种解释。基4102于机械力学观点,称土1653壤水能量为张力或应力等;依分子动力学观点,称土壤水能量为扩散压;按热力学观点称土壤水能量为自由能。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取热力学含义,而其实质仍是用力学观点来解释,并统称为土水势。以热力学分析方法,取土壤固体颗粒的水分为一系统。假若水从一个平衡系统转移到另一个平衡系统,由于水在流动过程中做了功,所以对每一个平衡系统而言,不是失去能量就是获得能量。在平衡的土-水系统中具有能够做功的能量,称为该系统的土水势,某点的土水势,相当于把单位数量纯洁的自由水从基准面移到该点所做的功。(一)土水势概念的热力学基础热力学是研究一个系统状态变化及其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系统以某一状态存在,系统的状态可以用一些确定的、且只与系统的状态有关而和系统变化途径无关的物理量来表征其属性。这些物理量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或状态参数。热力学中描述系统状态最基本的参数是体积V、压力p和温度T,三者之间的关系即通常所称的状态方程。热力学中表征系统的状态参数还有很多,内能U则是其中之一,它是指存储在系统内部的一切形式的能量。用热力学。

非饱和土水分压力势

如何描述土壤的饱和流和非饱和流,其异同点主要有哪些 相同点:都适合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达西定律,即水分从土水势高向土水势低 方向的流动。不同点:(1)土壤水流的驱动力不同。饱和土壤土水势包括重力势和压力 势;。

非饱和土水分压力势

如何描述土壤的饱和流和非饱和流,其异同点主要有哪些 相同点:都适合热力学第二百定律和达西定律,即水分从土水势高向土水势低 方向的流动。不同点:(1)土壤水流的驱动力不同。饱和度土壤土水势包括重力势和压力 势;非饱和土壤土水势包括重力势和基质势。(2)导水率不同。饱和土壤中孔隙全部充水,导水率是常数,称 为饱和导水率Ks或渗透系数;而非饱和土壤中部分孔隙被水充知 填,故非饱和导水率或水力传导度的值低于该土壤Ks,而且非饱 和导水率是土壤水基质势或土壤含水量的函数。(3)土壤孔隙对饱和水流和非饱和水流影响有差别。粗孔隙是土 壤饱和水流良好的通道,孔隙大的道土壤透水率高。大孔隙发育土 壤,非饱和水流时,低吸力下,大孔隙透水性较细孔隙强,但水 吸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大孔隙中水被排空,则成为不导水回的孔 隙,土壤导水率急剧下降。细孔隙发育土壤,在较高基质吸力下 孔隙仍保持有水,故导水率虽低,但仍保持一定值,所以较高基 质吸力下,砂质土壤的非饱和导水率低于粘质答土壤。

土壤水的总势能包括哪些分势 以固、液、气三态2113存在于土壤颗粒表面和颗粒间5261孔隙中4102的水分,来源于大气降水、灌溉水以1653及随毛细管上升的地下水和凝结水。气态水存在于土壤颗粒之间尚未被液态水所占据的孔隙之中;液态水被吸着在土壤颗粒的表面,或受水分表面张力的影响被保持在土粒之间或团聚体内部未被空气占据的孔隙中;固态水只在气候寒冷地区及冬季出现,是液态水在摄氏零度(0℃)以下时结成的冰。土壤含水量一般用烘干法、张力计法、电阻块法或中子法等方法测定。土壤水分是成土过程的重要因素,对矿物的风化,有机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元素的富集、迁移和淋失等产生影响,并是植物生长所需水分的主要给源。进入土壤中的水分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有一部分被保存在土壤中。土壤保持水分能力的强弱,受土壤孔隙的大小、形状以及连通性等的影响,也与土壤颗粒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土壤的含水量是不断变化的,从只能保持一层相当于几个水分子直径厚的水膜,到土壤完全为水分所饱和,甚至地表出现积水。土壤的特征性含水量通常称为水分常数,包括:①饱和含水量。这时全部土壤孔隙都充满水分,水分吸力为零。②田间持水量。是土壤被降水或灌溉水所饱和,经2~3天或更长一些时间后,水分向下。

如何描述土壤的饱和流和非饱和流,其异同点主要有哪些

土壤水分越接近饱和,基质势越高,水势的绝对值越小,这句话对还是错。 这句话是对的。土壤的基质势是负值,含水比越高则基质势越大,饱和时无限接近于0.土水势由基质势,渗透势,重力势,压力势构成,其中压力势可以忽略不计,重力势对同一块。

#科普#饱和温度#热力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