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场“山崩”是如何被预知的?他们用了北斗和蚂蚁

2020-07-20新闻18

↑7月17日,一名地质勘查人员在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潘坪村雷家山滑坡现场查看灾情。新华社记者 谭畅 摄

新华社长沙7月20日电(记者苏晓洲、谭畅)记者近日追踪采访了解到,湖南省石门县通过科技、人防和“土方法”相结合,成功预知了一次大型山体滑坡地质灾害。

6月下旬以来,石门县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引发地质灾害。其中,7月6日发生在石门县南北镇潘坪村雷家山的山体滑坡,规模巨大。

记者17日辗转来到位于“湖南屋脊”壶瓶山区的潘坪村。滑坡现场触目惊心,一座巨大的山体近一半坍塌,挟着泥石流冲下山沟,沿途摧毁了山林、茶园、房屋、公路。虽然滑坡已经发生了10多天,但坍塌的山体依然不断有土石滚落。

那么,这场“山崩”究竟是如何被预知的?

在现场组织人员保持警戒的南北镇国土资源所所长朱秋平介绍,在去年灾害隐患巡查中,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巡查人员发现了潘坪村雷家山存在灾害隐患,将其纳入省级地质灾害隐患点。

↑这是7月17日拍摄的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潘坪村雷家山滑坡现场。新华社记者 谭畅 摄

如何掐准预警和转移人员的时间点?北斗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12月,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根据防灾需要,为雷家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北斗卫星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过11个点位监测地表位移、深部位移、水位变化、降雨量等情况。

6月24日,这一预警系统发出橙色预警。

南北镇镇长方杰说,接到预警后,当地迅速按照先期制定的预案,将隐患点周边6户20名村民转移到安全位置,并组织人员对山体巡查。

横穿这一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是连接湘西北和鄂西南的交通要道省道S522线,平时班线客车、卡车和小客车川流不息。实行交通管制十分必要,而实现交通精准管制,考验的是准确预测能力。

石门县在这次灾害处置中,除了运用北斗卫星预警系统,还借助老祖宗办法进一步“佐证”。

↑这是7月17日拍摄的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潘坪村雷家山滑坡现场。新华社记者 谭畅 摄

接受过地质灾害监测培训的潘坪村党支部书记许波说,他们在一些房屋的裂缝处贴上纸条,观测变化。隔段时间看,有纸条崩断,就显示“房屋位移了”;观察山间泉水,发现水突然变浑浊,显示山体进一步松动了;后来还发现平时难得一见足有“两粒米大小”的大蚂蚁,从山间岩缝里竞相爬出来四散奔逃,显示“麻烦要来了”。

6月30日下午,北斗卫星预警系统再次发出橙色预警。随着险情加剧,当地自然资源、交通、公安等部门加强对路面值守和山体巡查,并限制重型车辆通行。朱秋平回忆,山里比较明显的裂缝已有近20米长。现场处置工作人员对裂缝定时拍照,比对照片,寻找险情扩大的蛛丝马迹。

7月6日下午,北斗卫星预警系统第三次发布橙色预警。朱秋平发现,前段时间已有下沉的省道S522线雷家山段塌陷愈加严重,连路旁拉起的一根警戒线,也因路面逐渐塌陷崩开。

↑这是7月17日拍摄的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潘坪村雷家山滑坡现场。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 摄

当天15时55分许,南北镇党委、政府和交警部门果断决定,紧急封闭S522线雷家山路段。交通封闭不到1小时,约300万立方米山体分两次“倾泻”而下,5栋民房、1座小型电站、横跨山间的一段省道,瞬间消失在崩塌的山体和泥石流中。

“依靠科技、人防,再加上一点‘土方法’,我们躲避了这次重大灾害。”许波说,没有人员伤亡,当地群众均已得到政府妥善安置,目前,房屋重建也提上了日程。

↑这是7月7日拍摄的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雷家山滑坡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来源:新华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塌落事故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