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磁-光效应的背景及简介 法拉第旋光器对椭圆偏振光

2020-10-10知识6

磁-光效应的背景及简介 磁光效应 是指处于磁化状态的物质与光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光学现象。包括法拉第效应、克尔磁光效应、塞曼效应和科顿-穆顿效应等。这些效应均起源于物质的磁化,反映了光与物质磁性间的联系。光与磁场中的物质,或光与具有自发磁化强度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主要包括法拉第效应、科顿-穆顿效应、克尔磁光效应、塞曼效应和光磁效应,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磁光法拉第效应,它指的是一束线偏振光通过某种透明介质时,透射光的偏振化方向与入射光的偏振化方向相比,转过了一个角度,通常把这个角度叫做法拉第转角.磁光存储技术是建立在磁光效应基础上的,与磁光存储技术直接相关的是磁光克尔效应。磁光信息记录在介质上以后,主要是利用磁光克尔效应读出信息。磁光克尔效应指的是一束线偏振光在磁化了的介质表面反射时,反射光将是椭圆偏振光,而以椭圆的长轴为标志的“偏振面”相对于入射偏振光的偏振面旋转了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通常被称为磁光克尔转角。线偏振光透过放置磁场中的物质,沿着磁场方向传播时,光的偏振面发生旋转的现象。也称法拉第旋转或磁圆双折射效应,简记为MCB。一般材料中,法拉第旋转(用旋转角θF表示)和样品长度l、。

磁-光效应的背景及简介 法拉第旋光器对椭圆偏振光

什么是劳伦兹力? 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br>;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荷兰莱顿大学的劳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1853?1928)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塞曼。

磁-光效应的背景及简介 法拉第旋光器对椭圆偏振光

天文年谱的1900年~1959年 公元1900年英国科学家吉尔和荷兰科学家卡普坦,刊布第一个载有450,000颗恒星方位的南方照相星表—好望角星表。美国科学家张伯伦和摩尔顿,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子或微星假说。公元1904年荷兰科学家卡普坦,发现恒星运动的规律,由此提出“两星流”理论,否定了恒星本动没有规律的假设。美国科学家白里恩,发现木星的第六个卫星—木卫六。德国科学家哈尔脱曼,发现星际介质中含有钙。公元1905年美国科学家白里恩,发现木星的第七个卫星—木卫七。公元1906年丹麦科学家赫兹朋隆,发现K、M星两类恒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公元1909年提出计算彗星和行星轨道的特别摄动法。公元1910年德国科学家夏奈、威尔森,首次测定了恒星的温度。德国科学家卡·施瓦兹西德,创立恒星统计力学,提出恒星运动速度的椭球分布律。美国科学家施莱辛格,提出天体照相底片归算的“依数法”。公元1912年中国开始使用公历。发现造父变星的周期—光度关系,为测定遥远天体的距离提供有效方法(美国 莱维脱)。第一次用多普勒效应测得旋涡星云(仙女座大星云)的视向速度(美国 斯里弗尔)。公元1913年建立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并提出恒星由巨星向矮星演化的学说(美国 亨·罗素,。

磁-光效应的背景及简介 法拉第旋光器对椭圆偏振光

#科普#偏振光#天文#科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