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三中学的历史沿革 省立三中设于清代享誉岭南的丰湖书院遗址。地处西湖,得湖光山色之秀,环境幽美。嘉庆间(1801)宋湘为书院大门题联,以“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称誉,确实恰如其分。学校的历史沿革源远流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府沈传仪将丰湖书院改办惠州府中学堂,开创了东江地区近代教育的历史。民国元年(1912)十月,改名惠州中学,校长林善儒。次年,经广东省长公署教育司批示,定名为广东省立第三中学;委苗致信任校长(苗于1926年离职后,校长接替顺序是:黄瑞安、叶秉机、陈希哲、林善儒、张世煊、邓水华、张燊霖,孔宪瑗、黄国俊、王学潜)。民国十一年(1922)因军阀混战,学校惨遭毁坏,迁址府城金带街陈家祠。民国十七年(1928)迁回原址,大修校舍,并将黄塘寺改建,增作教室、宿舍,扩建体育场,加宽校道(即现西湖黄塘堤),充实教学设备。民国廿七年(1938)经省教厅批示,学校更名为广东省立惠州中学,校长黄佩伦。是年秋末,日军侵犯惠阳,学校迁址紫金县蓝口圩,又改名广东省立东江临时中学。自民国初年至三十年代末,广东断续被军阀盘据,教育经费无从固定。该校虽是省立中学建制,但长期来,除特大的修建费得省厅批给一些之外,常年经费均由地方筹给。
什么时候农村小学同城市小学一样有多媒体教室。 等有钱的那一天,农村小学同城市小学可有一样多的多媒体教室了。
2015元旦红城中学校歌班比赛那首唱海丰话的是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