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专诸刺王僚"的背后,是"兄终弟及"政权更迭方式的巨大隐患

2020-07-20新闻16

刺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手段,它往往以极小的代价,来换取巨大的利益,而刺杀这种特殊活动的过程也表现得十分激烈和刺激。司马迁在作《史记》中有一篇《刺客列传》,对这些刺客的评价还算比较正面的。在这些刺客中有一个人物叫做专诸,他是吴国政变中的重要人物,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让公子光得以即位,就是吴王阖闾。而这次吴国政变的背景,则是"兄终弟及"政权更迭方式留下的巨大隐患。

古代继承制度与吴王寿梦家庭情况

古代存在过禅让制度和世袭制度,禅让制度比较久远,也不是很常见,主要是尧、舜、禹三代,所以说大部分都是世袭制度。而在世袭制度中又存在"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两种模式。"父死子继"的普遍性大于"兄终弟及",但是"兄终弟及"也不是特别罕见,在先秦时期可能会多一些,即便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兄终弟及"也还是存在的。比如赵匡胤与赵光义,或者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也会用"兄终弟及"的方式。

然而父与子和兄与弟之间的感情深浅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像后者,皇帝没有子嗣传承不得不交给兄弟的情况还比较平稳;如果皇帝有子嗣,还将皇帝之位交由兄弟,那么子嗣对伯叔的统治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从而产生巨大的隐患。就像赵匡胤与赵光义之间,就产生了各种例如"烛影斧声"的迷案,本应成为继承人的赵廷美、赵德昭等人也没有一个好下场。吴国的情况就是这样,而且爆发的矛盾更加激烈。

在古代南方的开发程度不如北方,吴国是从寿梦这一代开始崛起,原因是因为晋国的拉拢和楚国叛臣巫臣带来的先进战争技术,代价是对楚国用兵,帮助晋国压制楚国。当然这个也不算是代价,吴国本来也是有向外扩张的需求的。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做诸樊、馀祭、馀眛、季札。其中季札最为贤明,但是排行最末。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政权更替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到底是立长还是立贤。宗法制度中要求嫡长子继承政权,这也是为了避免贵族之间的内斗,毕竟位置已经定下来,谁幸运就是谁的;不过如果嫡长子不贤明,就容易将政权带入深渊,所以也有嫡长子被废,改立贤明者的情况。

贤与长也是古代继承制度长期计较的问题,最后在清朝的时候确定了"秘密立储制",还是以贤明为主要的考量因素,但是又秘密立储,尽量避免针对储君的政治争斗。然而它起到的作用也比较有限,比如爱新觉罗·颙琰没有公开储君身份的时候,和珅就已经明确了这一点。后面一些清朝皇帝又子嗣不多,不需要再搞得神神秘秘。

"立贤不立长"与"兄终弟及"产生的隐患

吴国的情况,就涵盖了"立贤不立长"和"兄终弟及"的形式。吴王寿梦打算立贤,以季札为继承人。但是季札坚持不接受,这大概是因为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缘故,在季札坚持拒绝的情况下,寿梦只好遵循宗法制,立长子诸樊为继承人。

吴国宗室的家庭氛围还是比较和谐的,诸樊、馀祭、馀眛、季札四兄弟都比较友爱,而且诸樊、馀祭、馀眛三个人也愿意遵循父亲寿梦的意志,让季札成为吴国国君。诸樊即位之后打算将位置让给季札,季札还是坚持不受,甚至放弃优渥的生活环境耕种自养,用这个方式推辞王位。

诸樊让位季札不成,他又想到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王位,总会轮到季札。馀祭、馀眛也是这个想法。于是吴王的位置就像击鼓传花一样,诸樊在进攻楚国的时候战死沙场,将位置传给二弟馀祭;馀祭被越国俘虏刺杀,位置传到馀眛;不过到馀眛这里出了问题。馀眛也是想将位置传给季札,但是季札还是不愿意做国君,再度拒绝并且逃走。国不可一日无君,季札坚持让国,最后在吴人的拥戴下,馀眛的儿子成为吴王,中断这种"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就是吴王僚。

虽然诸樊四兄弟尤其是季札的胸怀令人敬佩,但是这种继承方式还是给吴国埋下巨大的隐患。吴王僚即位,对这个结果最不满意的人就是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公子光认为如果是按"兄终弟及",那么王位应该传到四叔季札那里;如果按"父死子继",自己作为诸樊的儿子,应该有继承的资格,而非自己的堂兄弟吴王僚。于是公子光暗中积蓄力量,为扳倒吴王僚做准备。

吴楚之间的恩怨与公子光的密谋

从吴王寿梦开始,吴国与楚国就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吴王僚时期,这个战争仍然没有停止。在吴王僚五年(即公元前522年),楚国的一个叛臣伍子胥逃到了吴国。伍子胥与楚国有深仇大恨,他的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都被谗言陷害,被楚平王无辜杀害,伍子胥到吴国促进吴国对楚国的战争,也介入到吴国内部的政变当中。

在当时发生一场比较有意思的战争,吴国和楚国两国女子因为争夺边境线上的桑树产生矛盾,这个矛盾愈演愈烈,最后演变为吴、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在这次战役中,吴国以公子光为将,吃掉了楚国的居巢和锺离。伍子胥对楚国非常仇恨,他力劝吴王僚再起用公子光为将进攻楚国。

不过这个时候公子光的意图根本不在对外扩张身上,而是专心准备对吴王僚的政变。他反驳伍子胥的建议,并且称伍子胥的建议完全是基于个人恩怨的私人目的。伍子胥的眼光很毒辣,他就是通过公子光进入吴国的高级政治圈,对吴国内部的情况和公子光也有一定的了解。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扳倒吴王僚,于是他向公子光推荐了勇士专诸,自己则下野耕种以避祸。

虽然伍子胥没有留在朝堂,但是他推荐专诸的行为也释放出一种明显的信号,与公子光形成一个隐秘的同盟。在吴王僚十二年(公元前515年),楚平王去世,太子建的弟弟熊轸即位,即楚昭王。老冤家楚国内部发生政权交替,吴王僚当然不愿意放弃这个好机会。他派两个弟弟盖馀和烛庸进攻楚国,围攻六县和潜县;另外派遣季札出使晋国搞好关系。吴国军队出征在外,最有名望的季札也不在,这对公子光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专诸刺王僚"

在吴王僚十三年(即公元前514年)四月,公子光请吴王僚宴饮,提前将士兵埋伏于地下室当中。吴王僚对公子光的阴谋可能也有所了解,从王宫到公子光的府邸都布满了士兵;台阶、门户、坐席上都是吴王僚的亲信,身上带着兵器。吴王僚对公子光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应该是明白公子光的意向。

在酒宴当中,公子光假装身体不适,遁入到地下室当中,专诸则找机会行刺。他想到的办法比较独特:将匕首塞进鱼的肚子里,端着鱼到吴王僚面前,然后暴起发难,从鱼腹中抽出匕首刺杀吴王僚。专诸作为刺客被吴王僚左右杀死,而公子光趁机令埋伏的士兵消灭掉吴王僚的亲信,最后自立为王。至于公子光即位后为什么称为阖闾,这个小编就不是很清楚了,似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阖闾即位后,重用伍子胥、孙武、伯嚭等人,多次击败楚国,不仅吃掉楚国在淮南地区的土地,扫除来自江北的掣肘,更是直接西征插进楚国的都城郢都。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哭了七天七夜使秦哀公发兵救楚,加上越国趁吴国伐楚时偷袭导致吴国撤军,才让楚国重新复国。后来阖闾进攻越国,被越王勾践击败,自己也受伤而死。继任者夫差继续与勾践作战,吴越争霸进入白热化阶段,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

#名著典籍#五代十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