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云居寺召开方案咨询会,助推石经山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

2020-07-20新闻13

为落实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指示精神,更好地体现云居寺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重要的地位,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为推进石经山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2020年7月18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元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工程所研究馆员永昕群、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治强4位文物保护专家到云居寺石经山遗址进行实地踏查,并召开《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设计方案》专家咨询会。

咨询会中,几位专家各抒己见,对伽蓝殿、曝经台、千年古道、见春亭等古遗址保护与展示方案提出方向性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

在中国现有石刻文化遗存中,云居寺石经山等级最高,因其刻经历史之久远,工程之浩大,刊刻之宏伟,被誉为“国之重宝”“石经长城”。文物的珍贵性和历史的延续性远高于同时期的石刻遗迹。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要首先掌握文物的历史文脉,设计方应打开思路放开理念,提高站位,深入挖掘云居寺的历史脉络,探寻文物、遗址背后的故事。

其他专家表示,要深入研究文物对象的价值,参考老照片资料,并进行细致梳理,重点解析石经山遗址的重要价值、历史意义,适当考虑在原址复建管理用房的必要性,便于后期上报方案的审批。

最后管理处领导强调,云居寺石经综合保护工程项目得到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批复,是房山石经保护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云居人守土有责、不辱使命,积极协调,落实相关工作。通过此次咨询会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有力助推石经山遗址保护与展示方案的完善。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寺院珍藏的“石刻佛教大藏经”简称“房山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僧人静琬率领众弟子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 1039 年,镌刻佛经 1122 部、 3572 卷、 14278 块,近3000万字,建成了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是世界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云居寺现存唐、辽古塔共12座,是北京地区拥有唐代建塔数量最多的寺院。位于北塔西北角的唐景云二年塔(建于公元711年)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唐塔。

1949年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房山石经的保护工作。经国务院批准,1956年4月至1958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与北京图书馆开展了三年的房山石经拓印工作,相继出版了30本《房山石经》影印本。房山石经自发掘拓印并封洞至今已60年,除八十年代因第一、二洞洞门自然坍塌修补洞门外,从未开启过。因此,封闭的八个藏经洞内的石经仅能通过石窗石门观察,不能全面了解其现状。但从1959年中国佛教协会出具的拓印工作报告中可以了解到,60年前,各洞石经均有不同程度的风化现象。通过对文物本体、保存环境等方面的监测,云居寺部分唐塔也出现了塔身倾斜、碑文风化等现象,文物不可再生,国宝亟待保护。

在上级文物保护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针对云居寺塔及石经保护问题积极推进,1985年至1988年,对雷音洞渗水及凝结水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观察、记录和评估;1990年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赴云居寺开展房山石经存在主要病害及其治理工作的初步调查工作;1992年国家相关部门就房山石经保护提出了抢救性保护的意见和建议;1996年对雷音洞风化石经进行了保护材料的加固;2009年专门制定了《云居寺石经山第二洞开洞调查及保护初步方案》;2016年9月组织召开了房山石经保护专家论证会明确了房山石经保护工作的目标、工作思路和实施计划意见,建议实质性启动房山石经保护展示利用工作。

在做好基础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多次征询专家意见,按程序审批,先后完成了雷音洞抢险保护、辽金石经回藏地宫、石经山藏经洞抢险加固等文物保护工作。同时,依据多年的调查、勘察、监测、研究等工作成果,管理、保护、考古等各方面专家目前对房山塔及石经现存主要问题达成基本共识。根据云居寺塔、石经及藏经洞保护研究工作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制定监测、研究、专项设计、抢救性保护、展示等整体保护工作,综合提升房山石经展示利用水平的工作思路,按照轻重缓急,科学安排实施文物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