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户”究竟是指多少个人? 普遍是按照每户五口计算的,但实际上不同时期的差别实在是太大。《孟子》说当时一般是五口之家。《汉书·地理志》每户口数约是4.67人。误差是有的,分时代,像隋朝“大索貌阅”后人口误差就小很多了。北宋治平三年,户一千四百一十八万一千四百八十六,而人口却是二千五十万六千九百八十(源自《宋史》),也就是说每户人口还不到两人。这确实显得很奇怪。应该是统计了男丁。而不包括老弱妇孺,辽国平均一户是9.5个人。而同一时期不同的地区差别也很大,万历六年,福建有户五十一万五千三百七,口一百七十三万八千七百九十三。每户三口左右,而在四川,万历六年,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每户人口超过十人。就算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情况也差别很大,例如广东在万历六年,户五十三万七百一十二,口五百四万六百五十五。每户超过十人,而在宣统三年,编户五百四万一千七百八十,口二千八百一万五百六十四,每户还不到四人。扩展资料:古代的户籍政策:户籍起源很早。春秋时发展为书社制度,25家为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版即户籍。战国时,强国“少料其民”,并实行上计制度。地方长官每年要将境内户口登记状况和赋税收入预算呈报国。
古代怎样实行户籍制度?
当初为什么要设置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今天在环球网上看到头条“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启幕 改革路径呈五大亮点”,看到第一点就比较疑惑,当初…
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建立于什么时候?
在我国古代曾有一次人口普查,它是在哪个朝代进行的?明朝的时候进行的 明朝的“户帖”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
古代人的身份证长什么样子?有哪些用途? 1.等级身份证。2.职业身份证。3.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古代的身份证式样很丰富: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属于等级身份证,后来武则天当政时,一度废鱼符为龟符。虽然形式改变了,但作为身份证的功能并不改变。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的“鱼符”,由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之所以叫“鱼符”呢,是因为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从宋代开始,中国古代官吏别在腰间证明其身份的就成了腰牌,腰牌正中刻有一方篆体印纹,仅识出右半边“长寿”二字,推测是吉祥用语。宋代的宝船厂和新中国的大连的航母制造基地一样,警卫森严,各司、各舫之间也不得随意走动。没有这类特别身份证根本进不去的。到了明代,身份证就改用了“牙牌”。“牙牌”,顾名思义,就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视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别。在录入身份信息时,有时还会写上“单位”什么,或标示冒用身份证、不用身份证的罪过等警示语。明清时代的身份证,则非常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了,在考古中也经常被发现。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载:牙牌不但。
实行户籍制度的国家有几个? 整个户籍制度不是中国的独有的,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所谓最自由的美国、巴黎的户籍管理,一点不比我们差,也相当严密.目前中国所特有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元户籍制。
中国的户籍制度起源于何时 户籍2113是登记户口的簿册。户口5261包含两个概念,以家为户,以人为口。4102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1653建立于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曾实行五家为一保,十保相连,一人犯罪,十保连坐的制度。这就是后来的保甲制度的雏形。其他诸侯国也采取了类似的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籍制度。汉承秦制,将户籍制度进一步完善。汉代每年八月都要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作为征税、派役、征兵的依据。唐代,户籍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当时朝廷规定,每3年修订一次户籍,各县户籍一式3份,州、县、中央的尚书省各保存一份。唐代的户籍登记已经相当详细,一家之中的男女人口、年龄、土地、财产情况都一一登记造册,后来历代基本上都沿用唐代的户籍制度。但是古代的户籍制度只有一种统计学意义,用以作为政府自上而下收税派役的依据,而没有作为身份证明的意义。另外,古代许多地方官担心人丁增多而催征不上加收的赋粮,因此往往瞒报人口,加上商贾流民不能及时登记等原因,古代的户籍登记总体上是比较粗糙的。
什么是农民工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