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拙政园里荷风四面亭上的对联是谁写的? 荷风亭的由来

2020-07-20知识4

扬州瘦西湖的由来 扬州瘦西湖,原名保障湖。相传在清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这一来,湖上的风景便显得格外优美秀丽了。当时,盐商中首富有三家,他们附庸风雅,经常到湖上游玩、宴客。这年春二月,三个盐商来到湖上凫庄小宴,他们一面饮酒,一面欣赏湖面景色。大盐商年龄最长,阅历多,一向以长兄自居,他喝了几杯酒,就说:“我们这个保障湖,风景多好啊,一点也不比杭州的西湖差,可是却叫保障湖未免有点不相配。二盐商惯于见风使舵,见大盐商发这通议论,立刻凑趣说:“高见,高见。我们扬州文人虽多,但却没有一个人关心这件事,实在叫人遗憾。三盐商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他接着说:“起个名字,还要文人?我看未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来,我们三人思量思量,不信就想不出一个好名字来。三个人酒不喝了,都在低头沉思,过了好一会儿,大盐商先开口,他说:“我们的保障湖在扬州城之西,不如也叫它‘西湖’,二位以为如何?二盐商马上附和说:“妙,妙,把保障湖改为西湖,那太好了,太好了。三盐商看了二盐商一眼,不以为然地说:“你们二位都到过杭州,杭州的西湖多大啊!我们这个湖怎配。苏州园林的由来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扩展资料: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莲花池公园的历史 莲花池公园,是一处古老的名胜[1]。1045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到北方,最远的蓟城[2](古蓟城就在其西北,位于广安门外约3公里[1])就是在莲花池下游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蓟城的“摇篮”。古代,莲花池曾称“西湖”、“太湖”“南河泊”,因广种莲花故称“莲花池”。是北京古城供水的主要来源[2]。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讲到这里为“燕之旧池”,“亦为游瞩之胜所也”。东北侧北京西客站当时叫大潮或西湖,湖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1.5公里。辽、金时建都于池西南,池为城市重要水源[1]。明清以末,莲花池成了仕贾郊游之所,后荒弃。至80年代前这里成了养鸭场。1979年以后,市政府决定将这处“乡村野甫”辟为公园。1980年9月成立了莲花池公园筹备处,开始清理环境,设计方案进行规划[3]1982年开始在这里重建公园,占地53.6万平方米,有两个中山公园大,水面约占一半,分成4个相连小湖,湖内种莲花。园北的东西两岸有土山,东山挺拔狭长,种油松、雪松,苍松翠柏间有曲径,山上建有荷风亭。西山较平缓,山上种植丁香、海棠、石榴、洋槐、银杏、玉兰和白蜡等树木,林问山道通假山幽洞和金鱼池,山上还设有游艺室。湖堤上有拱桥、曲桥、平桥,两头有凉亭。湖西南有岛,也。苏州园林的由来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一剪梅是什么意思? 请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下!(我不要复制粘贴的东西,更不要什么歌词!我应该说明一下,《一剪梅》这部电视剧,现在还有新版本了,请问,取名一剪梅是什么意思呢?。风亭月榭出自哪里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年代:宋?作者:柳永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

#莲花池公园#西湖#瘦西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