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桥的初中作文 说明文(揭西河婆济襄桥) 《济襄桥涅盘颂》时间:2011年08月26日 来源:揭阳新闻网 作者:蔡常维一座城池,能够有一座桥,一座如彩虹般横跨河面的桥,该是多么奇妙,该是多么壮观。粤东著名的河婆镇的济襄桥因横江河而建。昔日,榕江上游横江河流经此地名曰新埠潭,那时潭深水急,不能涉水而过,溪角村村民张经赞(字德业,号济襄)施建两座木桥,并于水涨时设渡,上世纪1927年夏,山洪暴发,造成桥毁、舟覆和人亡的惨祸。后来,济襄公裔孙修了水泥钢筋结构的济襄桥,从此这座桥的命运跟河婆镇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跟山城人民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它的奇,首先在于名。济,救助;襄,二字字义相近,有难相助,说明此桥姓“爱”,大爱大姓,且“济襄”两字恰是建桥发起人的名字,再加上该桥是当时粤东地区第一座由民间捐资修建的桥梁,大桥竣工日,《广州日报》公开报道;大桥中段外侧镌刻“济襄桥”三字为大诗人、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手笔;东西桥头各一对联,东边“群伦资利济,终古镇怀襄”乃当时暨南大学校长郑洪年所书;西边“济人登彼岸,襄事福榕江”为广东佛教协会会长、近代名僧铁禅和尚所作。奇也“济襄”,名也“济襄”,一部中华建桥史,正是由这些“济襄”们写成的。它的奇,还。
张肯堂的张肯堂 张肯堂原籍河婆溪角村,生于1918年9月27日(农历戊午年八月二十三)。1930年毕业于原乡大光学校,1934年毕业于五华县立第三中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曾经作过小生意、小学教师(在井田学校教书)和通讯记者。1949年,由表哥刘新策申请到印尼谋生,在农历元旦抵达坤甸,后来在坤甸一间潮州人开的商店工作。在坤甸生活一段时间之后,迁到山口洋创业,经营小生意。1960年,印尼发生动乱,张肯堂搬迁到砂拉越,在马当地区种植胡椒。1969年,张肯堂又举家前往吉隆坡,从此一直定居吉隆坡。他曾经从事屋业发展,也担任过吉隆坡和平俱乐部的座办,最近二三十年,他在吉隆坡燕美路附近经营小食馆,起初专卖野味,店名叫“野珍园”,后来改卖“肉骨茶”,招牌也改为“阿喜肉骨茶”。他健康良好,虽然年高八十七岁,仍然到店里帮忙。他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今天仍头脑清醒,身体尚健”。张肯堂好学不倦,勤于写作。他自修语文,并在1957年间报读厦门大学,函授修习中国文学。他在民俗学上的成就,获得国际上的肯定。1992年,成为北京东方文化馆俗文学委员,1994年受聘北京中国大学校友会属下北京逸仙学院名誉教授,1996年受聘国际孙子兵法研究所研究员。张肯堂笔名方唐、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