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传染病是重点防治疾病,是我们公共卫生中重点防治一环,那么传染病流行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有哪些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一)传染源
定义: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1.患者 患者通过咳嗽、呕吐、腹泻等而促进病原体播散,慢性患者可长期排出病原体,隐性感染者数量多而不易发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其流行病学重要性各异。2.隐性感染者 在某些传染病中,如流行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等,隐性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3.病原携带者 慢性病原携带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在某些传染病中,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4.受感染动物 某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如狂犬病、鼠疫等,也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疾病。还有一些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等,受感染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
(二) 潜伏期 定义: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潜伏期的长短需要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
流行病学意义
1.判断受感染的时间
2.确定对接触者的观察期限(按最长潜伏期)
3.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4.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5.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三) 传染期
定义: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流行病学意义: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四)传播途径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如下五种。
1.呼吸道传播 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时获得感染,如麻疹、白喉、结核病、禽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等。
2.消化道传播 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和霍乱等。
3.接触传播 易感者与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土壤接触时获得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钩虫病等。伤口被污染,有可能患破伤风。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也有可能获得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
4.虫媒传播 被病原体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如按蚊、人虱、鼠蚤、白蛉、硬蜱和恙螨,于叮咬时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可分为引起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莱姆病和恙虫病等。
5.血液、体液传播 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中,通过应用血制品,分娩或性交等传播,如疟疾、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
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
只有一种传播途径:伤寒只经消化道传播
多种传播途径:疟疾可经虫媒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传播途径可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类。 母婴传播属于垂直传播,其他途径传播属于水平传播。
(五)传播因素的概念
概念:病原体从一个传染源经过外界环境而到达另一个易感个体,是借助于外环境中的一定的物体而实现的。
传播病原体的物体:①空气、尘埃、飞沫等 ②水、食物等 ③手、用具等 ④吸血节肢动物 ⑤土壤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其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
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①新生儿增加
②易感人口的迁入
③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④免疫人口死亡
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①计划免疫
②传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
③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1.地理因素(地区性)
2.气候因素(季节性)
3.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对流行过程有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