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捕鱼人”变成“护鱼人”

2020-07-20新闻10

“以前我以打渔为生,常常是有一天收获,没一天收获的。现在我从事渔政执法船驾驶工作,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而且还成为一名‘护鱼人’。”7月16日,来自赤水市文华街道的转产渔民向英俊笑着说,如今,不打鱼了,专门打击非法捕鱼者。

向英俊上班,其妻子开店。转产上岸后,他们一家获得了20多万元的补偿,并开起了一家小店,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今年52岁的杨绍中来自赤水市复兴镇,他和向英俊一样,于2016年8月转产后被聘用到切角垭渔政综合执法平台从事船只看护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含五险),收入稳定。

从“捕鱼人”变成“护鱼人”是赤水市紧紧围绕“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积极推动赤水河流域禁捕退捕工作的生动缩影。

“2016年赤水市被列为长江流域退捕转产试点县,赤水河赤水段于2016年9月1日率先实现全面禁渔,已提前4个月完成境内138户207人渔民退捕转产。”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赤水市委书记况顺航介绍,赤水市共投入1759万元资金用于渔民退捕转产安置工作。

赤水市对渔船网具按评估结果据实进行补偿,对每户渔民按1.88万元/年的标准,连续发放3年过渡期生活补助,并将长期以渔船为家、无安全住房或人均住房不足15平米的渔民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保障房申请期间按照600元/月/户的标准给予补助。

除此以外,对创业渔民每户给予2万元奖补,并享受小微企业“三个15万元”的优惠政策。通过落实精准识别、产业扶持、就业培训、创业指导、社会保障等综合措施,确保了“渔民识别零差错、转产转业零障碍、惠民政策零遗漏、共同富裕零掉队、退捕上岸零反弹”。

来自石堡乡和市中街道的转产渔民谢永祥、向英丽也是受益者之一。

“过去是在河里讨生活,现在得益于政策补偿和10万元的贷款贴息,我在经营生态鱼养殖。”谢永祥说,2017年3月,自己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肯定,当选为石堡乡大滩村村委会主任,要更好地带领群众们增收致富。

提起现在的生活,向英丽是打心眼里高兴。她说,转产上岸后,自己在赤水市旅游车站旁开了一间小餐馆,有5张桌子,可同时容纳30人就餐。每天店面经营10个小时左右,日均稳定收入超过700元。

截至目前,赤水市全市138户207名捕捞渔民全部实现退捕,其中务工就业41人、从事养殖业63人、从事种植业52人、自主创业51人,转产后户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为进一步巩固转产转业成效,赤水市多措并举,通过落实“河长责任制”、清理取缔“三无”船舶、整合力量强化执法监管等措施,探索建立“群防、群管、群治”管护模式,确保渔业资源得到有效养护。2017年以来,已组织开展渔政执法巡查309次,办理非法捕捞案件57起、110人,追究刑事责任47起、行政处罚10起。

与赤水市一样,习水县也是赤水河流域“禁渔令”的“先行区”。目前,习水县已落实渔民转产安置95人,实现了转产就业的全覆盖。

“养牛比打渔强!”家住习水县土城镇群峰村的陈科华说,2016年转产上岸后,获补偿资金4.5万元,并以此发展畜牧养殖,购羊25只,购鸡1000羽。去年自筹资金、滚动发展,又购了14头牛,现存栏麻羊42只。

“禁渔令”不仅带来了渔民上岸这一生活生存方式的转变,而且也让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目前,根据中科院水生所监测显示,实施禁渔后,在赤水市监测江段采集到了多年未见的细鳞鲴、异鳔鳅鮀和鲈鲤等土著鱼类。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品种的平均体重与全面禁渔前3年相比增加50%以上,胭脂鱼等鱼类数量明显提升,赤水河鱼类种群低龄化和小型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种群结构渐趋合理,渔业资源增殖成效明显。

#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