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脾脏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还能够向上向外输布营养精微物质,并且协助管理气血的生成和统摄,然而它却最容易被“湿” 困住。《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脾喜燥而恶湿。打一个比方来说,好似一个机器枢纽位于人体中部,如果潮湿生锈便不能正常工作了。
湿阻最常见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胸闷腹满、口淡、胃口不佳、腹泻便溏、小便不利、水肿、舌苔厚腻等表现。由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脾脏被湿所困,还可以引起体内各大系统的病变,需要高度重视。
湿邪症状,常见5种
人体感受湿邪的表现有很多,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见到的症状主要有以下5种,下面对其进行简单介绍,方便大家对照自我辨识。
1.舌苔厚腻
正常舌苔,应该是薄白的,当舌苔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上有一层油腻状黏液的苔质时,为腻苔;苔质较厚,望之不能见底,为厚苔。每天晨起漱口时,您不妨对着镜子看一下舌苔,或许会让您看到身体是否有异常。
2.全身乏力
湿阻的乏力带有“困重”的特点,比喻来说,好像被湿毛巾裹住沉重而无力的感觉。中医还有 “因于湿,首如裹”之说,意指头部胀满沉重,如有物裹住亦为湿阻的表现之一。
3.纳呆便溏
这里指的是湿者容易胸口闷,胃口不好,稍微吃一点就觉得饱胀。湿邪还有“浊”的特点,除了大便稀薄不成形或黏腻不爽之外,分泌物和排泄物有秽浊不清的特点。比如小便混浊不清、妇女白带增多、湿疹等。
4.口苦口腻
如果您常感到口中腻腻的,带点苦味,即使美味佳肴,吃起来也索然无味,不妨注意自己的身体是不是有“湿”。
5.身体酸重
关节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难以转侧,尤其在阴雨天。
健脾利湿,食物来帮忙
脾脏需要经常除湿,相关药物很多,如健脾丸、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不过先别急着用它们,因为我们还有相对更安全的选择——食物。我们平常吃的不少食物都具有一定的健脾利湿作用,可以适当多吃。
△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有益气养阴、补肺脾肾、固精止带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弱的治疗,能够补肺脾肾三脏。脾虚食少、体倦便溏、妇女带下、儿童消化不良腹泻等皆可选用。
△白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有健脾、化湿、消暑功效,可以用于脾虚湿盛、运化失常导致的食少便溏、白带增多等。
△大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功效,可以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编者注:大枣虽有益气健脾作用,但用糖、蜜拌过的蒸枣不宜多吃。李时珍认为,用糖、蜜拌过的蒸枣“久食最损脾,助湿热”)。
△薏苡仁
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功效,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脾虚泄泻等的治疗。
△冬瓜皮
味甘,性微寒,归肺、小肠经,有利水消肿功效,可以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体内水液代谢不利疾病。
△玉米须
味甘,性平,归膀胱、肝、胆经,有利水消肿、利湿退黄功效,同样可以疏利小便,达到排除壅积的水液和湿气的作用。
另外,它还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
△赤小豆
味甘酸,性平,入心、脾、肾、小肠经,有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功效。
绿豆
味甘,性寒,归心、胃经,有清热、消暑、利水、解毒功效,能用于暑热烦渴、感冒发热、吐泻、水肿尿少的治疗。所以说,绿豆汤不失为祛湿的好饮品,在夏季暑期则作用更加明显。
祛湿需有法有度
曾流行一种很热门的说法——红豆加薏米,祛湿效果好。此说法是否有道理呢?
通常意义上把赤豆、赤小豆、红小豆指为同一食物,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黄素、钙、磷、铁等,薏苡仁则是一味常用的食药两用中药,两者同煮食用,的确具有健脾除湿、利水消肿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均不宜一味偏颇地过量食用。以红豆和薏米为例,虽然它们均有较好的健脾利湿作用,且口感好,容易被接受,但这两种食物均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进食或加餐红豆薏米可能会加重糖代谢紊乱。另外,有些以“湿热”表现为主的朋友,如见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还是应该以清化湿热为主,红豆薏米并不合适。
此外,大枣含糖量比较高,虽然有健脾养胃、调中补血之效,但是糖尿病患者也不宜过多食用;绿豆、冬瓜皮等品,性较寒凉,属脾胃有寒的人就不适宜吃(脾胃有寒的人常表现为胃脘部冷痛、大便溏薄,喜爱喝热水并能缓解症状)。
每个人体质不同,并非每个人都会为“湿”所困。如果体内不仅并无湿阻,反而还属于津液亏虚体质,却“跟风”大量食用利水渗湿的食物和药物,则会加重体内气血津液和阴阳的失衡,导致身体的不适。
中医治病的原则是辨证论治,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疾病和表现都不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食疗能够纠正人体失衡,但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病情轻浅时效果比较明显,病情复杂深重时可能作用较微弱,或只能起到辅助作用。遇到身体不适,要及时就医,在医师的指导下饮食调理、用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