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为什么被于鬯称为“经学之终,史学之始”? 这句话赞美了《战国策2113》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5261大作用。《战4102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它突1653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战国策》在写人上,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显示了有《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转变。《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史记》吸收《战国策》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一些史实略加改动便加以运用,少数特别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动就直接录入。据姚宽考证,《史记》采用了《战国策》九十余条,不同的只有五六条。所以清代于鬯高度评价说:“《战国策》者,经学之终而史学之始也,其书宜无人不读。
《战国策》为什么被于鬯称为“经学之终,史学之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它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战国策》在写人上,出现了。
如何认识于鬯对《战国策》的“经学之终而史学之始”这一评价?他的评价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