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垃圾分得精,也是一道景

2020-07-20新闻14

浙江在线7月20日讯(记者 沈超)7月16日清晨6时,阳光洒向永康市舟山镇端岩村端头自然村的荷塘。摄影爱好者徐恭强来了:“今天5点起床,特意从城里赶过来拍照。”看着薄雾慢慢升起,他举起相机,定格美好瞬间。

美丽小村,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拍友 时补法 摄

“最多时,同时有180个摄影师来拍荷塘!”端岩村党支部书记俞海从荷塘中央的连廊走来,满脸自豪。端头村是个仅有146户、398人的小山村,地处水源保护地,曾经是个无工业、无名气、无集体收入的“三无”村庄。但到了2019年,村里游客接待量超过2万人次,是村民人数的50倍。俞海告诉记者,真正让端头村“火”起来的,并不是村口的荷塘,而是“垃圾”。

“日人均外运垃圾38克”是端头村的金字招牌。俞海掰着指头算道:除去可资源化利用的垃圾,村里每天外运焚烧的垃圾不超过15公斤,按人头算,每人每天只产生38克垃圾,还不到一个鸡蛋的重量。怎么做到的?俞海说了两个字:精细。

村民在家将垃圾分为四类后,垃圾被集中送到资源回收点。在这里,保洁员项爱银套上围裙、袖套,开始了精细的二次分拣:金属、纺织、玻璃、塑料、纸类,仅“可回收垃圾”这一大类就要细分成五类,塑料、纸类还要再分高价值、低价值;厨余垃圾用于堆肥、有害垃圾专人收运。一个普通香烟盒,在她手里也被分成了3种资源:最外层,低价值塑料;香烟壳,低价值纸类;最里层的锡箔纸单独存放。这样一来,需要外运焚烧的垃圾变得极少。

如今,农村垃圾分类“端头模式”每年吸引全国各地200多批团队、近万人慕名而来,周边的游客也纷至沓来。大家来了才发现,这个小山村不仅垃圾分类有一手,还有依山傍水的美景。

看到机会的俞海又动起了脑筋。今年4月,举全村之力打造的塘湖山庄开门迎客,这里餐厅、会议室、客房、垃圾分类研学基地一应俱全。一幢可同时容纳400人的6层小楼,融合了餐饮、住宿、研学、旅游多种业态。山庄开业以来,一到周末客房就呈爆满的势头,让俞海相信,今年能带来数十万元村集体收入。

游客多了,新垃圾怎么办?开业三个月来,日外运垃圾量还是15公斤左右,这让俞海松了口气。他分析道:秘诀还是精细分类。因为山上养着几千只土鸡,酒店新增的餐厨垃圾大多被村民要走了;其他生活垃圾则全部按照“端头模式”实现二次分拣,需要外运焚烧的微乎其微。其实,俞海是“逼”着游客分类的,他拿起客房里的垃圾分类指示牌,上面“约法三章”:绿色垃圾桶丢瓜皮果壳,蓝色垃圾桶丢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扔进卫生间里的垃圾桶。“来端头的游客,80%以上都学会了垃圾分类,剩下的我们来处理。”俞海说。

烈日下,国网永康供电公司石柱供电所所长王晓光带着电力工人,正加急给端头村升级电网——电容量从160千伏安提升到400千伏安,相当于城里中等规模小区的容量。“去年村里月均用电量大约3万千瓦时,今年已上升到4万多千万时,游客是真的多了。”王晓光说。

“垃圾”带来的名气,引来越来越多的旅行团。俞海很开心:“只要有人来,乡村就有希望。”靠着垃圾这个“支点”,端头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一跃而起,越跑越快。

#垃圾分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