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神童”幻灭,但愿没有下一个

2020-07-20新闻8

“缔造16岁神童”培训机构大门紧闭,创始人已退出公司股份。“出版三本书、一天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和15000字小说,同时还担任新闻记者、演讲师。”来自浙江慈溪的16岁女孩岑某诺小小年龄就已经拥有了令很多成年人都羡慕的“履历”。头顶“神童”的光环,站在演讲台上的岑某诺曾一次次被誉为“别人家的孩子”。但离开了“造神式”演讲的氛围,她的“辉煌成绩”脆弱得不堪一击。几天来,她的种种“神童”般特殊才能被置于舆论的聚光灯下,迅速引发了公众强烈的质疑。在岑某诺背后,除了她备受争议的父亲,还有一个人的力量不可忽视。(7月20日 澎湃新闻)

纸是包不住火的,谎言总有被揭穿的时候。当真相来临时,摘去的不仅是“神童”的光环,连“缔造神童”力量也受到了冲击。这不,该培训机构大门紧闭,创始人退出了公司股份,开始跑路了。这多少有点令人感慨,短短几天,培训机构费尽“千辛万苦”打造的“招牌”就这样幻灭了,留下了一地鸡毛。但是,仔细看新闻,也只是创始人退出了公司股份,公司还在,至于还会不会“缔造神童”,还真的很难说。

某种意义上,类似培训机构是有动力“缔造神童”的,一则有利于提高培训机构的知名度,扩大生源范围,增加营业收入;二则,某种意义上,“神童”就是招牌,“缔造神童”就是打造品牌,除了不菲的培训费,培训机构何尝没有从营销宣传中赚得盆满钵满。利益驱使之下,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去编造新的“神话”,只是我们不知道下一个是谁罢了。

值得注意的,“缔造16岁神童”的,培训机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长的教育短视何尝不是重要因素?总想拔苗助长,总想超越成长规律,急切地给孩子套上种种光环,于是借助培训机构之手,精心制造肥皂泡,让孩子做出超越年纪的事情,比如搞演讲传销,收取巨额费用等等,经济利益恐怕也是家长考虑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贪婪也是动机之一。

更令人揪心的是,“崇拜神童”的社会土壤依旧存在。这几年,“神童”事件层出不穷,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录取成为“预科生”,光环该是多么耀眼;“三天掌握基因表达技术”的昆明小学生,该是多么地聪明;“一天能写2000首诗”又是多么地令人“艳羡”……不管是人为制造,还是无脑宣传,总有一部分人相信“神童”的存在,孩子是别人家的好,而教育规律、成长规律、个性评价等又有多少人真正关注过?急功近利与教育焦虑双重因素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平心静气、静待花开?

但是,孩子成长成材终究有自己的逻辑,拔苗助长也好,制造“神童”也罢,成人或许还可以“从容”退出,比如退出公司股份,比如说声“对不起,我们错了”,但,“神童”的成长缺失,由谁来弥补,成人犯了错,却由孩子来买单,该是多么的荒谬!

在质疑与讨伐声中,“神童”已经幻灭,但我们是不是该关注一下滋生“神童”的土壤,只有铲除了病态土壤,才不会有下一个“人为制造神童”的出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