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历代墓葬中,三国时的墓葬为什么最为特殊?跟三国志作者有关

2020-07-20新闻15

2008年,考古人员在安阳西发现了一座汉魏墓,使得三国时期的陵墓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然而,曹操、刘备、孙权陵墓的具体位置,我们不仅不得知还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讨论,毕竟,假墓太多了。并且,三国时期的墓葬制度相比于其它朝代比较特殊,这是时代决定的。

其实,在书写三国历史的史籍中,最具权威的当属《三国志》,被称为“三国史纲”。后来,罗贯中写了一本十分畅销的小说——《三国演义》,使得《三国志》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并不是小说《三国演义》太精彩,而是《三国志》有不足的地方,才导致人们对《三国志》不熟悉。

正是因为《三国志》对历史的描述过于简单,导致后人起了争端。我们知道,《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的史学家陈寿。据《晋书》介绍,陈寿是安汉人,他原本是蜀国的臣子。当时,宦官黄皓把持朝政,很多臣子为了自己的仕途,纷纷向黄皓示好。唯独陈寿是一股清流,他不愿屈从于黄皓,经常受到打压。

后来,一个叫张华的领导看中陈寿,认为他是一个人才,便举荐他担任佐著作郎。陈寿担任这个新官职后,开始为丞相诸葛亮著书,书写他的生平。此书完成后,皇帝看到了陈寿的才华,便提拔他担任著作郎。蜀国灭亡后,陈寿归顺魏国。公元280年,陈寿开始创作他的大作《三国志》。

其内容主要讲述魏、吴、蜀争霸的三国时期,共有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蜀书》十五卷。

那么,陈寿为何将魏国作为主要的对象进行描述呢?

原来,陈寿已经是西晋的臣子,而西晋又是魏国的传承,所以,魏国才是陈寿最关注的,也是应统治者的要求。此外,陈寿对这三国的君主,也没有公平对待。在他的著作中,曹魏的皇帝均有“本纪”,而吴国、蜀国皇帝只有“传”,说明:陈寿根本没有将他们当成皇帝。

其实,三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发生的事情却十分复杂。所以,想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清晰记录在册,需要大量的笔墨。而《三国志》只有短短的六十五册,却把三国时期所有事情都记录了下来,足见陈寿的功底之深。因此,在这部巨作完成后,世人纷纷感慨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可见,《三国志》写得很好,使它被列入“前四史”之一,其它三部都是史学的大作:《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只是,无论陈寿多么厉害,《三国志》还是无法将三国时期发生的很多事件讲明白。后人觉得《三国志》的描述事件太过简单,没办法读懂。

试想一下,著作如果兼顾太多,必然会无法深入,无法让读者明白其中的深意。

但需要提及的是,《三国志》是陈寿的私人作品,并不是朝廷要求他著作的。因此,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陈寿在当时是无法接触到太多的官方资料,那这部著作所涉及到的东西可能不够全面。更何况,《三国志》没有体现三国时期的典章制度,自然无法体现其“志”的一面。

此外,陈寿写《三国志》时带入了自己的主观性,文章显得非常实在,从不遮遮掩掩。例如:陈寿在描述曹操的父亲时,他不知道此人的出身,便直接交代“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是,《曹瞒传》和《世语》却不会这样,它们会说:“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

由此可见,对于某些史实,陈寿写得不清不楚,给后人带来了很多麻烦。于是,南朝的宋文帝觉得《三国志》写得太简单,讲不清楚、看不明白。所以,他要求学者裴松之对著作进行补注,让著作更有可读性。

裴松之是南朝河东人,他受命重新对《三国志》进行标注。

当时,他收集了很多原始材料,并查看了一些名家的著作,以此开始自己的工作。等到标注工作完成,裴松之才发现,自己标注的内容竟比原文的字数要多三倍。所以,裴松之的标注极大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有些标注信息的原始材料早已失传,幸得裴松之将其保留下来。

之后,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对裴松之的标注做过如下评价:“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明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核查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说明原委;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缺失;一曰传所有之人,尽说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添加同类。”

由此说明,裴松之填补了陈寿的很多遗漏。

然而,在描述关键人物的墓葬方面,《三国志》十分吝啬其文字。据统计,史籍对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墓葬之事描述得非常简单,所用字数只有一百二十九个,加上标点符号都不够两百个。

对于曹操的过世,著作这样记录:“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对于刘备的过世,著作这样记录:“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五月。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对于孙权的过世,著作这样记录:“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

此外,对于这三座皇陵的具体位置及下葬的过程,《三国志》并没有给出详细的信息。现在,世人在讨论曹操墓的真伪时,总喜欢将《三国志》拿出来为自己辩解,可是,谁也没有胜出。

其实,对于这三位关键人物,《三国志》还提到了他们的陵墓,使后人能以此确认其它信息。可是,对于其他皇帝、太子,陈寿却没有描述他们的陵墓及葬身之地。例如:汉后主刘禅、吴后主孙皓,他们的陵墓在哪,始终都是一个未解之谜。另外,三国中有名的将领在《三国志》中也找不到其葬身之地。

有人认为,这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坟墓,才不想透露出来。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却不可行。因为,记录史料的是后朝的史官,他们根本没有必要替这些前朝人考虑反盗墓的事情。所以,真实情况是:后朝史官掌握的史料非常有效,他们也不知道这些将领葬在何处。

所以,对于这些将领的葬身之地,后世的说法有很多。例如:张飞的墓,有人说在河北,有人说在重庆,有人说在四川,但是,到底哪个是真的,没有历史依据,无法下结论。曹操临终前留下遗言:“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这么说来,曹操是想把这些钟爱的将领都弄到高陵来陪他吗?

但是,《三国志》却没有这样的记载。

潘伟斌是负责安阳曹操墓考古挖掘工作的,他对这个事情比较有发言权。潘伟斌推测:“也许绝大多数人已陪葬在曹操陵前,毋庸再行赘述。”在考古现场,潘伟斌确实没有找到其它的陪葬墓。此外,曹操墓周边能兴建陪葬墓的区域并不多,实施起来的难度很大。因此,我们对这座曹操墓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目前,我们虽然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曹操墓,但我们却不能责备陈寿没有留下一些指示,毕竟,他为这部巨作耗费了很多心血。此外,争议是后人引起的,如果,我们不去苦苦追寻真实的墓地,怎么会引起争议呢?怎么会想到责备前人呢?所以,正视历史,并以此审视自己,才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考古界对曹操墓没有质疑》、《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