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正知正见是明心 如何理解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

2020-10-06知识14

心经中“观自在菩萨”大家是如何理解?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http://www. hymzw.net/m/jz8/jz8-109 .htm 第110集《心经》到底在说什么?(五) 南无佛法僧

正知正见是明心 如何理解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致知就是致吾内心的良知,所谓良知即是道德意识,也是指最好本体,即自己。良知每个人都具有,且自认自足,是一个个体内在的修养。致良知就是把良知放在每一件事物上,把自己的修养道德意识推广到自己的每一件事情上去。致,本身就是兼知兼行的过程,也就是自觉自知,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而格物致知,是包含事实求是的精神,是追求事物的真理,格物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真理。

正知正见是明心 如何理解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

如何理解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 要理解王明阳的“致良知”,首先要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在中国哲学里,心与物,内与外,事与理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界线。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并不存在唯物与唯心的对立,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非唯”论。“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里的一个重要基石,然而在“良知”是什么,在其不同语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这也是许多人读王阳明心学时的困惑所在。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未能理解“良知”实际上有三层内涵,是由里及外,一层层拓展的。第一层含义:本心儒家一直强调“格物致知”,王阳明把“致知”加了一个字,叫“致良知”。良知这个词的出处,是孟子说的“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是不假思索的内心深处的认识,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本心”。在儒家看来,本心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与生俱来,故而人皆有之。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所有人都有的。心学鼻祖陆九渊把孟子说的四心,称之为本心,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它不是器官,也不是物质。王阳明说:“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如今死人的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心就是无影。

正知正见是明心 如何理解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

#文化#空性#王阳明#佛教#众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