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琵琶不是枇杷,为何却曾被称为枇杷?

2020-07-20新闻11

枇杷,原产于我国东南部的一种水果,很好吃。

但是在《说文解字》中却有这么一句话,“琵琶本作枇杷”,意思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弦乐器“琵琶”也曾被称为“枇杷”。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毕竟两者一个是水果,一个则是乐器,连近似都谈不上。

可事实上两者还真有点关系。

琵琶的历史渊源

这还要从琵琶的历史渊源开始说起。

当时是我国封建时期的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派出了将军蒙恬前往秦朝北方修长城。

可是大家也知道,烈日暴晒之下,那时候又没有什么娱乐的玩意,所以在中午休息的空档,不论是官兵还是征召的百姓都没有什么劲头。

怎么办呢?

就有个小兵灵机一动,把平常用来娱乐的“鼗”给改造了以下,也就是拨浪鼓,把上面的两根绳子给去了,换成了“肠弦”,然后用手去来回拨弄,苦中作乐。

这便是琵琶的雏形,不过这个时候也不叫琵琶,而是叫“弦鼗”。

继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还是为了抵御匈奴,不过这次不是为了修长城了,而是为了和亲。

汉武帝打算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西域乌孙国,从而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来实现共同抵御匈奴的目的。

而刘细君深感此去长路漫漫,所以就想着拿一件乐器,以便给无聊的路途增加一点乐趣。

故而就参考弦鼗以及琴瑟等乐器制成了一种名为“秦汉子”的新型乐器,其实也就是“秦琵琶”

但是这个时候其实还不叫琵琶,因为这个时候压根就没有“琵琶”这两个字,至于“秦汉子”也只是这个乐器的别称。

其正式的名称应该叫“批把”,当时是把向前谈叫做“批”,向后拨叫做“把”。

然后又因为“批把”是由木头所做的,而且这个时候的琵琶是圆形,刚好就跟枇杷那圆圆的特征相符,所以才叫成了“枇杷”。

就跟古代弦乐器中的“筝”一样,其这个名字中的竹字头代表的就是其是用“木头”制成,而且筝的声音“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所以也就叫成了“筝”。

琵琶的改名历程

但是呢,这个时候的“琵琶”在名字上其实是和“枇杷”冲突了,所以就很容易闹笑话。

就好比一个人想要送给另外一个人一个“枇杷”,那么在另外一个人那里会怎么想,到底是送一个能吃的枇杷呢?

还是送的是一个用来演奏的“枇杷”呢?

这种闹剧大家还别不信,因为直到明朝时期,在“枇杷”已经改名为“琵琶”的情况下,依旧曾出现过“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的笑话。

所以,为了能够区分出“琵琶”与“枇杷”,也是为了能够跟其它诸如琴瑟一样的乐器统一,自晋代以后,便根据琴、瑟等字创造了“琵、琶”这两个字。

而这两个字下面的“比”和“把”其实就是来源于“批、把”。

至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跟枇杷叶子形态相似的“琵琶”,其实严格来讲应该是叫“曲项琵琶”,并非本土所产。

而是在南北朝时期从西域那边的波斯传进来的,然后一炮而红迅速成名。

我们本土发明的秦琵琶则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发展成了另外一种名为“阮”的乐器,所以直到如今也依旧有着另外一个“长颈琵琶”的名字。

【end】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