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休眠?诱导草莓休眠的因素有哪些? 草莓的休眠可分为生理休眠和被迫休眠两个阶段。生理休眠是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露地草莓在秋末冬初,随着气温降低,日照变短,逐渐进入生理休眠状态,以增强自身对外界低温的抵抗能力,并且随着休眠程度的加深,抵抗能力逐渐加强。从外部形态上来看,开始进入休眠状态的植株逐渐停止发生匍匐茎,花芽分化停止,新展开叶的叶柄变短,叶片小,叶片的着生角度变大,由原来的直立、斜生,发展到与地面平行,呈匍匐生长,整个草莓植株明显矮化。但与其他的落叶果树不同,草莓进入休眠期后叶片不脱落仍保持绿色。从植株内部来看,草莓在生理休眠期,植株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植株体内促进生长的激素类物质,特别是赤霉素(GA)的浓度和活性,随休眠程度的加深而降低;而抑制生长的激素类物质脱落酸(ABA),则随休眠程度的加深含量增加。草莓进入生理休眠后,即使给予适宜的生长条件也不能进行生长。当草莓解除生理休眠以后,由于外界条件不适宜(主要是低温),仍不能生长发育,继续保持休眠状态称为被迫休眠。被迫休眠的草莓如果给予其生长发育的外部条件,就可以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在进行保护地半促成栽培。
休眠诱导与解除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植物体进入休眠或是结束休眠,是直接受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也受内在激素水平与营养状况以及某些外加药物的影响。其中气象因子对休眠影响最大,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如光照、温度等。1.光照与休眠(1)休眠诱导与光照休眠的进入与光照有关。多数植物遇长日照,能促进营养体生长;而遇短日照却能抑制伸长和促进休眠芽的形成。而且这种长、短日照的信号,同成花的光周期反应一样,是通过植物体内光敏色素一类的物质来接收的。例如,增加每日的黑暗时数,可以起到抑制生长和促进休眠的作用。而在夜晚,如供给红光照射,就如同增加日照时数的“长日照条件”一样,能促进生长而抑制休眠。同样,当在夜晚以红光间断黑暗以后,再给予远红光照射,则可抵消红光的效应,起到抑制生长和促进休眠的作用。促进休眠的短日照时数,必须是小于某临界日长临界日长,是指日照长度的临界时数,大于此值与小于此值有截然相反的生理效应。各种植物有它最适宜的时数。据Downs和Borthwick(1956)研究,许多树种在8小时的短日照下,只要4周就足以使植物生长停止。如美国鹅掌楸需要8小时的短日照约10天,就能停止生长;而湿地槭却需要8周;美国榆需要20周;锦带花则要12小时的短日照2周。。
植物休眠的诱导因子是什么? 低温或是干旱
如何实现休眠的人工控制?
休眠植物的介绍 生产上,可用一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处理来打破、诱导或延长休眠。例如用赤霉素和二氯乙醇蒸汽(用于果树)可以打破休眠。有的植物整株或一部分短时间(15秒)浸入温水浴(40~50℃)就可打破休眠。层积处理(stratification)、磨损种皮、硫酸处理等方法用于多种休眠种子的播前处理。脱落酸可用来诱导休眠。青鲜素(顺丁烯二酰肼,亦称马来酰肼或,简称MH)可延长马铃薯、洋葱和大蒜的休眠期,有利于贮存。
温室大棚让果树提前休眠的方法有哪些?如何打破果树休眠?
蔬菜种子休眠原因和如何打破休眠 种子休眠(seed dormancy):活种子在适宜的萌发条件(温度、水分和氧气等)下仍不能发芽的现象。是植物重要的适应特性之一。种子休眠是一个可遗传的性状,其程度由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环境来调节。根据种子休眠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初生休眠(收获时即已具有的休眠现象)和次生休眠(原来无休眠或解除休眠后的种子由于高湿、低氧、高二氧化碳、低水势或缺乏光照等不适宜环境条件的影响诱发的休眠)。种子休眠的原因可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胚本身的因素造成的,包括胚发育未完成;生理上未成熟;缺少必须的激素或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用低温层积、变温处理、干燥、激素处理等方法可解除休眠。第二类是种壳(种皮和果皮等)的限制造成的。包括种壳的机械阻碍、不透水性、不透气性以及种壳中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等原因。用物理、化学方法破坏种皮或去除种壳即可解除休眠。生产上通常用下列几种方法打破或解除休眠:①低温处理。如壳斗科、蔷薇科、松科、柏科的种子可采用沙土层积法,在低温(0~10℃)、湿润和通气良好的层积下经过一段时间便可萌发。所需时间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因植物种类而异。②干燥处理。大麦种子在40℃高温下处理3~7天,禾谷类和棉花等种子在播种前晒。
果树休眠期如何界定? 果树从落叶后到第二年春季萌芽前,这段时期称为果树的休眠期。进入休眠期后的果树,地上的树干和树冠停止生长,地下的根系也停止了活动此时果树处在停止生长状态。大多数果树,在休眠期时进行修剪,比如苹果树,梨树等。葡萄在进人休眠期后,要进行修剪、下架、埋土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