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司马错取黔中,白起打鄢郢,楚国在大趋势下无可避免地沦落

2020-07-20新闻8

楚国的疆域确实很广

就在田单复国的前一年,来自关中平原,外号“哪都有我”的秦国决定对楚国动手了。不是说秦楚世代联姻吗?秦国无缘无故打它干嘛?联姻,在政治场中,历来都是表面文章。不过,秦国前不久才用张仪把楚国骗得一愣一愣的,甚至把人家的国君楚怀王都忽悠死了,现在又急不可待地来攻打楚国,总还是得有点原因吧。

其实也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你楚国的国土面积太大了,我要一步到位地把你吞了,难度太大了,先把你赶出江汉平原再说。

这就是典型的树大招风呀,人家楚国的疆域面积大,那也是人家开疆拓土赚出来的,不是吃大户吃出来的,更是不是从你秦国手里巧取豪夺过来的。现在,秦国一言不合就开打,说实在话就是有点仗势欺人了。但是,秦国不这么嚣张,可能中国的统一还是推迟。

那么,话说楚国当时的面积究竟有多大呢?为了让大家有个直观的概念,我直接引用今天的地名吧,东到大海、西到重庆、北抵洛阳,山东,横跨今天十一个省份。这么一大份家产,也难怪秦国会惦记。

湖南从来不是楚文化的中心

说到楚国,因为老易是湖南人,所以不得不多说几句。众所周知,湖南的岳麓山书院门口有一幅举世闻名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一幅对联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但丝毫不妨碍湖南人广泛地应用它,湖南人喜欢把自己当作楚文化的正统。但是客观地讲,楚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地还真不在湖南,而在湖北。至少此时的楚国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湖北,而且此时的楚国是湖北为中心,更偏重东西走向的,而不是南北延伸。所以,湖南地区在此时的楚国还排不上号。

楚国成在不起眼,败在太起眼

那么,此时的楚国为什么会疆域如此之广呢?说得残酷一点,就是因为楚国落后,楚国的土地不值钱。用今天的情况来类比,中原国家都是在城里,寸土寸金;楚国是身处偏远农村,到处都是荒山野岭,要地好说。

周朝在分封的时候,因为南方是蛮荒之地,看不到什么前途,所以就把南方当作大好河山的边角料分封给了那些政治的边缘人。

由此可见,楚国在周朝分封的设计中就被定为“后妈生的”了。但是穷地方也能出大户人家,越是不显眼,不受重视的人,往往越容易闷声发大财。楚国经过几百年的积累和发展,硬生生地从当初那块不毛之地变成了一个“泱泱大国”了。但是这个“泱泱大国”只是大,但并不强!

很多人印象中,因为后世那个举世闻名的西楚霸王,总感觉楚国多么牛!事实上,这就有点自我感觉良好了。因为南方在当时有文化的人的嘴里,叫“南蛮”和北狄、西戎、东夷并列,是被视为未开化之人,讲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当时的北方文明都不屑于和你们南方人玩。

楚国的发展其实不愿突破瓶颈

所以楚国的扩张基本上就是窝里斗,都是欺负那些更落后的民族和地区。而北方的大佬们也基本上是看热闹,懒得理你。所以历史上很有趣的是,楚国往南打,那是随便你打。只要楚国往北打,那些“世界警察”就出来维持秩序了。

所以,当时楚国虽然面积大,但是实际上还是比较虚弱的。原因有二:第一,地广人稀;第二,政治文化太落后。

还记得春秋末期,吴国打得楚国连首都都丢了的事吗?这是什么概念呢?吴国从如今的江浙、沿着长江一路向西,打到了今天的湖北。纵横其几千里呀,当年日本侵华,这条路线都一直没能走通。对比之下,难道真的是当时的吴国就那么强大吗?非也,主要还是因为楚国是一个虚胖的胖子,看起来块头很大,实际上没什么抵抗力。

楚国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当初被安排在农村创业,所以在积累原始资本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阻力。后来吞并了那么多土地,看起来像一只纸老虎,但是纸老虎也是老虎,它体量大。只要不是太强的对手,耗都会被它耗死。

但是,基础薄弱、见识短浅、文化落后这些原因让楚国一直生活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而缺乏自我突破和改革的动力。

没钱,你的房子再大也是枉然

郭德纲曾经满眼含泪的说过: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大英雄手中枪翻江倒海,抵挡不住饥、寒、穷三个字。英雄和改革往往都是逼出来的,但凡说的过去,谁愿意受那些受不了的罪啊!但凡说的过去,谁愿意改那些要人命的革啊!

楚国就是因为数百年不受重视,没人抽他,日子过得太安稳了。所以,政治、文化上没有源头活水来,死气沉沉的。当年,著名军事家吴起在魏国闹掰了之后,跑到楚国来模仿李悝变法,结果支持变法的楚悼王一去世,楚国贵族们就发动了兵变。吴起被箭射杀,死后尸身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随后人亡政息。

在写商鞅变法时,我也说过,秦国变法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当时的秦国太落后了”,穷则思变,穷也意味着“破而后立”的成本和阻力要小很多。但为什么同样落后的楚国就无法变法成功呢?这就是楚国当时的政治文化决定,他们根本就不想变,他们觉得关起门过日子挺好。

所以,现在对“三农”的扶贫工作最重要的点在哪里?在于要唤醒广大农民致富的意识和热情。因为,闹钟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秦国饥渴很久了

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这是始终缠在楚国头上的锁链。但楚国终究还是太大了。在当时的整体战略投放能力下,要不楚国这个大胖子一口吞下,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容易撑死,所以要一步一步地来。

所以秦国的蚕食战略是对的,先把你西边的势力给打垮了。留着东边的地盘再让你喘一阵子气,等我消化好了,家里没什么事的时候,再来打你的东边。

秦国一直是一个具有大战略的国家,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对楚国动手,是因为他们觉得这又是最好的时机。

秦国掐指一算,时机到了

魏韩二国在伊阙之战后,基本上被打残了,也被打怕了。一提到暴徒秦国,就伤胃、伤肝、伤神。但又不敢吱声,苟延残喘地活着。就在三年前,秦国闲得慌,又顺便敲打敲打一下魏国,再次打下了魏国的安城,打完之后还去了魏都大梁散散步。可怜的魏国,只能求神告菩萨,希望秦国人早点走,啥也不敢说。

而老三晋的另一位兄弟——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确实也给了秦国巨大的牵制力。但是这个雄才伟略的君主却活生生地被自己的儿子给饿死了。赵惠文王继位后,就没有他爹那么霸气了,想安安稳稳过ri日子。

所以,秦国也时不时地敲打敲打它,今年攻两座城,明天占你俩村,看看你有什么反应。结果这个赵国真的没有以前那么强横了,所以秦国就开始步步紧逼了,著名的“渑池会”就是在这个阶段发生的。总之,当时赵国也挺憋屈的。

原本有“东秦”之称的齐国一直是秦国的心腹大患,这家伙实力强劲,又爱管闲事,挺让秦国头痛的。但现在好了,齐国只剩下两座城市在喘气了。

此时攻打楚国,基本上没有其他国家来瞎掺和了,打得特别愉快又放心。

司马错率先出马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在取得巴蜀之地的25年后,又一次率军攻打楚国了。

早在当年伐蜀之前,司马错就已经向秦惠王提出“得蜀即得楚”的战略主张,极具战略眼光的司马错不仅看到了蜀地富庶,还看到了蜀地的上水优势,届时对楚国将拥有绝对的战略主动地位。

但这次司马错却并没有选择走水路,而是率大军由陇西进入四川,然后增补了当地的巴、蜀军队10万,接着乘坐大船万艘,载米600万斛(一斛大概相当于27斤,可以想象川府之国的物资动员能力),从巴地延涪水南下,进攻楚国。

这是中国战争史上最早的一次如此长距离,大范围的迂回攻击战案例。秦军翻越了岷山山脉、摩天岭山脉、“地无三里平”的云贵高原,以及曲折泥泞的武陵山脉,出其不意地插到了楚国后方。

这条路有多难走,现在大家有条件都可以去感受一下,反正我是深有体会。而且,贵州之所以到今天依然发展不起来,跟这里的交通是有很大关系的。

司马错选择险中求胜

但也恰恰证明了司马错的军事素养和治军能力。

战争中,有很多看不到的地方是具有决定因素的,比如说行军。后世纵横欧洲的拿破仑就曾说过:“行军就是战争,战争的才能就是行军的才能。”拿破仑当年最大的背后工作,就是研究行军速度。我们百战百胜的粟裕大将,也是脑子里装着活地图,将速度、穿插、机遇完美地结合到一起。

行军,是一个将领优秀的军事素养的体现。不光要迅速到达战场,还要保证部队的战斗力,还要克服寻军途中的安全问题,还要保证后勤供给的通畅。

十几万人、几百万斛粮草,穿越上千里的崇山峻岭,这个事想起来都是很有难度的。路没了,得铺;桥没了,得建;水源尽了,得找;蚊虫来了,得防;疾病犯了,得救……这些个环节,一当出错就会导致部队哗变。

在那个交通、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即便是走官道,大摇大摆地让你带十几万人赶赴千里之外的战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像司马错这样在重峦叠嶂中的千里迂回呢?

光从这一点上来看,司马错就真的无愧战国时代的名将。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人们对战争往往喜欢代入一些英雄主义情怀,喜欢看那些单挑、以一敌百、横冲直撞呀!但实际上,那往往不是战争,那是戏说,或者说我们仅仅看到了它的冰山一角。

战争,所有以强打弱都是要靠积累和计算的

有一种名将,他们看起来不愠不火,但是他们从不会轻易犯错,他们不会给你很强的刺激感,但是你把一场战争交给他去指挥,却完全可以放心。司马错就是这样的名将,你看不到他如何以少胜多,或者枪挑敌军大将,但他能够将十几万人没毛病、没差错、活蹦乱跳的从荒蛮烟瘴中带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名将的完美体现。

司马错神兵天降后,黔中的楚国人马上就傻眼了,当时楚军主力集结在西北部的秦、楚边境前线,后方空虚,根本就想不到还会有人从那个方向杀出来。楚军猝不及防,无法形成抵抗,损失了大片土地,秦军直接攻占了楚国黔中郡。

在一击得手后,又有两路兵进行配合攻楚,一路兵从长江东下,准备东出巫峡攻击楚国首都郢都西边。一路兵从北面由武关南下攻打上庸之地。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楚襄王献出了上庸和汉水以北地区给秦以求得罢兵。按道理,掌握主动权的秦国更应该一鼓作气地拿下楚国。但秦国却同意休兵了。这其中很蹊跷,估计可能是司马错去世了。首先,后来的黔中得而复失;其次,自此司马错杳无音讯。

无论怎样,这是司马错的最后一次亮相登场。他的一生声名不显,甚至比不上纸上谈兵的赵括和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但是从战略上和战术上来看,这都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名将。“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司马错用他的一生完美的进行了诠释。

秦国不会休息太久

秦国也确实没有给楚国太多的时间,在同意休兵后不久,秦国就调回了刚刚在赵国夺取光狼城、杀了两万人的白起。质量保证的白起一上任,楚国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白起分析了两军形势,认为根本就不要多路出击,打楚国,只需交给他一个人就可以了。他决定直接沿着汉江往下打,直捣楚国统治中心地区。后世给此次战役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掏心战术。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军数万沿着去年楚国献出的汉水北地延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出其不意的突入了楚境。

白起的进攻路线

在这里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第一是白起的兵力只有数万。相比于后来王翦灭楚,要不到六十万部队就不肯出兵,白起带着几万人就敢直接插入人家的心脏,可见,白起在军事上的冒险精神有多大。

第二,白起没带多少粮草,主要是掠夺了楚国的粮草进行补给的。过去形容一个大将给国家省心是怎么形容的呢?叫“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啥意思呢?就是不问国家要第二次人,不问国家要第三次粮。这其中,尤其是“粮不三载”,太重要了。因为战争过程中,粮食的消耗和运输是对一个国家沉重的考验和负担,很多国家也死在这上面的。拿敌人的子弹打敌人,才是高水平的发挥。

管仲就曾测算过:栗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栗行四百里,则国无两年之积。走的越远,损耗就越大。所以形容战争往往是:日费千金。古往今来,战争都是有钱人家才能折腾的起的,没有钱,什么都别提。

人、马、牛、粮都很贵,一个真正的名将,一定要为国家算这些账。再想想王翦60万军队灭楚一年,那是一种多大的消耗?再看看白起,多省心啦。

襄阳在历史很重要

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攻打并占领了楚国在汉水流域的要地邓(今湖北襄阳北),一直突到了楚国的别都鄢(今宜城)。荆襄地区这个天下之腹,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

自古从北面打南中国,基本三条路。西边蜀道难,中间襄阳难,东面合肥难。

襄阳为汉水咽喉,左右都是山和水,从中国中部南下没有别的道,卡在这你就过不去,自古兵家必争。南宋末年的襄阳保卫战更是举世闻名。但襄阳真正在历史中扬名还要等到几百年后的三国时代了。

宜城只能暂时阻挡白起

鄢城(宜城)距离楚国都城郢(荆州市)很近,是拱卫郢都的最后一道军事重镇,楚人也早已集结重兵在鄢城(宜城),准备和白起死磕。

白起听说后也不含糊,在渡过汉水,逼近鄢城后,命令秦军在过河之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看着熟悉吗?后来有一个楚国小伙子率领着劣势的楚国健儿破釜沉舟后彻底打残了秦国的最后力量。一个是秦攻楚。一面是楚伐秦。还都是关键性战役。历史是具有对称之美的。

双方在鄢城进行了激战,白起发现,打不动。楚军凭城坚守,并集中优势兵力跟秦军死磕,秦军在此地遭到了入楚后最顽强的抵抗。

此时,秦军已经深入楚地较深,不太适宜与对方打持久战,但打又打不下,绕过去又不行,因为你绕过去就变成孤军深入了,容易被包饺子。形势对白起越来越不利。

白起心中的恶魔出世了

结果,那一年,汉江水大。白起望着涛涛汉水,想到了办法,先是在鄢城四周的关键地势筑起了高坝,蓄池拦水,并自汉江修筑了达到鄢城的一条长渠。等水达到一定程度,白起下令开始放水。

秦军开渠灌城,鄢城的城墙东北角经河水浸泡后溃破崩塌,汹涌的洪水将鄢城变成了泽国,死伤军民达到了数十万,楚军精锐尽丧,城中到处漂浮着尸体,鄢城随后被秦军占领。

题外话:白起挖掘的这条杀人渠,后来被开发利用,被称为“白起渠”,成了宜城百姓耕种的水利保障,宜城也因此成了鱼米之乡。

淹死几十万楚军和百姓之后,白起攻克邓、鄢城。楚国国都郢的门户洞开,白起原地休整部队,补充兵员和军资,同时将秦国的罪人刑徒迁徙到了新得的邓、鄢两地,以此为进一步攻楚的基地。

失去了屏障,楚国危险了

鄢城休整之后,白起又率军攻打并占领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扼住长江口,截断郢与西面巫郡的联系。

公元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国。这次势如破竹,毫无悬念地攻陷了楚国国都郢。这个楚国的国都,千年名城,却没有拿出点像样的抵抗,委实有点说不过去。他的另一个名字叫江陵,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这座城市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刘备借荆州其实就是借这个江陵。

当然,也不能全赖楚国人民保卫首都不够积极,毕竟在那个时代,遇到白起这尊杀神,谁都是白给。最大的幸运便是躲开他。

拿下郢都后,白起往西又打到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烧了楚国的祖坟(真缺德),向东进兵至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东北),向南再次的拿回了黔中郡。

这次白起将整片占领区连成了一片,扫平了整块汉江平原,设立南郡、巫郡、黔中郡。

楚国丢掉了半壁江山

楚襄王在兵败后,向东北方溃逃至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并迁都于此以自保,相当于向秦国承认,让出了半壁江山。白起仅仅用了几万人,将楚国打的迁都避祸,让出了经营了数百年的渔米之乡,汉江平原。

此战过后,白起因功高,被封为了武安君。但战争历来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事,我们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就是因此悲愤投江了。

屈原值得纪念

屈原后来成为湖南两大文化名片之一,确实是因为这个人值得尊敬。他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国家命运操心,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屡战屡败,改革失败,劝谏失败,抵抗失败,但即便是失败了,被放逐了,他的心里永远装的是“国家兴亡、人民疾苦”。

在战国那个“忠”还不那么常见的时代,屈原的“忠”是难能可贵的。无论哪个时代,历史给忠臣的评价都很高,比如说屈原,比如说关羽,这俩盖棺定论时都是失败者,但都是忠的感天动地。

有时候,很多坚持并非没有意义,而是要把话筒交给了时间。屈原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

有这样一种人,他在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不合时宜,干什么都显得那么突兀,那么多余。但是,一当这个人真正离我们而去,你会发现这个人其实是最不多余的。所以,我们真的要学会珍惜自己身边那些让自己感觉很不爽的“忠”人。

屈原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感动了当时和后世的子子孙孙。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也因此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开来了。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

虽然屈原在政治上失败了,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人,屈原的光芒从未被掩盖。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还开创了一种新诗体——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与此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了汉赋的形成。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政治上失败的屈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学担当。通过屈原的《离骚》,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屈原的那颗拳拳爱国之心和一种深刻的无奈。大厦将倾,屈原的无奈,是因为那个时代注定要淘汰不作为的他的祖国。

贵族腐败是政治主线

贵族的腐败,是那个时代的国家沦落的潜在祸根,因为国家的权利始终把握在贵族手里。就连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号称政治多么的清明,其实最核心的圈子还都是贵族们把控着,但秦国与其他六国的不同在于,底层的人可以通过选拔提升上来,广大的公务员队伍可以吸纳新鲜血液进入,大政方针贵族们都必须遵守。在秦国,哪怕你是王子,没有军功也是不能封侯的。

楚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日子过得太安逸了,贵族们的眼光太浅薄了。总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能过得下去就行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之人诚不欺我也!

楚国先是迁都到了陈邑,后来因为离中原太近了,缺乏安全感,又搬到了寿春,延续了几十年的生命,不过总算暂时毕竟避开了秦国,避开了可怕的白起。

但是,北方有一个国家却无法避开白起这个噩梦。马上,中国战争史上最大的会战就要打响了。

#先秦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