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意思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鉴赏及答案

2020-10-06知识8

下列句中横线上所填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 他的发明使生产成本大大降。 A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意思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鉴赏及答案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意思 主要意思是诗人赞扬海棠的品质。《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二》是金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七言绝句。全文: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copy。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翻译:海棠枝间新绽百的绿叶一重一重;小小的蓓蕾深藏在叶里数点鲜红。它爱惜自己的高洁芳心,不轻易向人吐露;暂且让应时的桃花李蕊,闹腾在煦煦春风。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及鉴赏:嘉熙四年(1240年)前后,诗人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度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在这时,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描写知海棠含苞待放时清新可人的风姿,文字浅易,含意隽永,构思精巧,耐人寻味,彩笔精绘,典丽朗润,纹理细密,色泽鲜艳,光采灿然,格调高雅,韵味醇厚。诗人深爱这春天里的花朵。正是由于深爱,才会珍惜花的开放,希望它们开得时间长。这里道借花的开放,表达自己渴望美好的生活。从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对花开花落的感触,可以体会到诗人年迈而不能报国的惆怅心情。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意思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鉴赏及答案

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填颜色 1.黑云翻()未遮山,()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山外()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意思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鉴赏及答案

画眉鸟古诗诗意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1.忽识赞叹一-赏花夸香一沉醉忘归—想象(花绕羽人家的)美景。(每点1分)2.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1分)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2分)3.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1分),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1分),借此来叮咛“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1分)。1.分 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线索及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关键词逐句分析概括。首联,“忽识”“叹嗟”可从忽识赞叹海棠花的角度概括;“艳”“香”可从海棠花的美丽与香味角度概括;“忘”“持杯”可从沉醉忘归的角度概括;“绕”字表现了诗人想象的美景。故可综合起来组织答案。考点: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分 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故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胭脂浓”是从色彩的角度。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1)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此题,可根据“求同”法,即从两首诗中找出在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两个方面的共同点,可找出一些关键词进行理解.例如,“芭蕉”“海棠”,由标题“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可得出,植物的相同的状态是“还未展开”.前首诗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后首诗歌,作者劝说尚未开放的海棠“爱惜芳心”.故通过比较可得出,这两首诗均用“芳心”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衬托、对比、比拟等角度分析.例如,“枝间新绿一重重”采用的是衬托和对比手法,以新绿来衬托“数点红”;“芳心”“闹”等词表现了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故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理解,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故采用的是一语双关的手法.(3)本题考查赏析元诗歌所寄托的。

元好问是宋,金,还是元朝的诗人?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韩岩村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其墓位于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韩岩村西北。他是700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王安石《北陂杏花》原文译文赏析与练习题 引导语:《北陂杏花》这首绝句是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所作,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文翻译赏析以及相关的练习题,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读书#文化#元好问#诗歌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