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南无大势至菩萨”是什么意思? 南怀瑾楼至佛

2020-10-06知识4

南怀瑾的《老子他说》是不是在胡说八道? 学习《道德经》,可关注头条号:杨吉德。说南先生胡说八道有点过,但是《老子他说》问题确实不少。我们如果说某人的观点不对,一定要举出例子,说明原因的。下面我举几个例子给大家分析分析。在第一章的解说中,南先生认为道是本无,名是有,道和名是“形而上道与形而下万有名器的关系,是有无相生,绵绵不绝的。“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王朝体制已经崩塌,列国互相攻伐,为了强国,不约而同地加入了变革行列,根本就不存在推演虚无天道的买方市场。其实,这种有无生灭的思想是从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真正具有的,充满了佛理意识,根本不是《老子》原有的思想。南先生很清楚,第一章的“道”和“名”是连贯全书八十一章脉络的线索,但其把道、名归结为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又进而归结为有无相生的关系。一步步,把老子的原本思想套死在虚无的佛理之中,完成了反客为主的演变过程,你不论怎么解释,《老子》八十一章都跑不出有无之道的理论。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本土哲学的阵地早已失守,人们津津乐道的老子思想其实与老子的原义是不沾边的。魏晋以后,士人为了躲避权力倾轧。

“南无大势至菩萨”是什么意思? 南怀瑾楼至佛

南怀瑾圆寂后有没有舍利子? 南怀瑾先生圆寂后是有舍利子的。我与南怀瑾先生的思想第一次交流是在他的一本书《易经杂说》中,而我对南先生真正的有了兴趣却是知道南怀瑾先生圆寂后竟然留下了舍利子。舍利子的介绍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意思就是僧人生前因为戒掉了一些东西把慧觉固定住的功德经过修持而自己感得的。挺复杂的哈!我自己的理解呢,就是有智慧的修行后而且修行的结果非常好的人在圆寂后就会生出舍利子。那么,南师符合有智慧、修行功夫深这两个关键词吗?无疑是符合的。我们可以从南师的一些书中对他的智慧窥得一二。以《易经杂说》为例(因为他的这本书我研究最久,认识最深,其他书我的认识估计不足以教人),这本书以非常浅显易懂的话语把《易经》这么一本晦涩难懂的书给说的痛彻,那么,这还不能够说明问题吗?足矣!(没看过这本书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而南师的修行功夫深这个关键词也很好的吻合了,我们都听说过南师对一些著名佛经的解释和对自己理解的阐释,而这些观点被曾经听他讲课的学生整理形成了一本本书,例如《楞伽大义今译》。虽然我没有看过南师关于佛经的那些书,但是通过别的一些书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南师对于修行的态度和修行的深度。那么这么。

“南无大势至菩萨”是什么意思? 南怀瑾楼至佛

南怀瑾是什么人? 南怀2113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5261,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4102家、1653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晚年定居苏州太湖大学堂。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的消息。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扩展资料:南怀瑾故居重修对外开放南怀瑾故居,原取名乐清老幼文康活动中心,位于浙江省乐清市翁垟街道地盐村,占地4.29亩,房屋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故居整体呈两层楼中式风格,三面环水,白色围墙围绕建筑,围墙搭配灰色方格窗和灰色瓦片,木质大门搭配褐色梁柱,庭院左侧南怀瑾站姿全身铜像。中心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成为当地人文娱。

“南无大势至菩萨”是什么意思? 南怀瑾楼至佛

南怀瑾大师的接班人是谁? 这个问题早在九四年南怀瑾老师就回答过了,只不过被我们大多数人忽略了。渊回现在把这个答复抽出来,大家…

南怀瑾的《老子他说》是不是在胡说八道? 谢邀。老子道德经看过,老子他说可没看过。所以照理是没法回答的。但是看题主描述,就简单说两句。首先,不知道胡说八道是指什么。若说跟道教牵扯到一起,那么道教本来就是以老子道德经为教义,所以有些牵扯也是正常啊。若说跟佛学牵扯到一起,佛学本来就是探讨人生意义的,道德经也又部分是探讨社会和人的,有交叉也是正常,尤其是汉唐之时,佛道争霸的过程中促进了两者的融合,所以,在中国,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学本身就是跟道学相融相成的。所以单单从道德经跟道教佛学这两者有牵扯很难认定就是瞎说。其次,老子道德经本身不过五千言,却要上及天文下至地理,更要估计人文政治,必然言简意赅,本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各人有各人的解读也是正常的。大师必然有其成为大师的理由,虽然学习思考要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但多看多学习多借鉴,不忙着否定,也是一种独立自由和自信的态度。

施食后,自己和家人遇到各种问题,疾病、事业。请问佛法可有阐述此种现象?

南怀瑾与钱穆的区别,各方面。 长忆峨嵋路 绳床月满天1918年,南怀瑾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现为县级乐清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其家世代都乐善好施,并且每一代都有人出家,在历史上亦出过几位高僧。编者附加)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到十七岁时,除精研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焉。他为深入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访求多位岩穴高隐之士,虚心求教,学到了许多不传的法门和秘学。抗战军兴,南怀瑾毅然辞亲远游,入川任教于中央军校。在川时又就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院,专研社会福利以便服务社会大众。当时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恳植,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央军校。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侩奇士。复又辞去敦职,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嵋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学仙修道云云。离成都不远的灌县青城山,有一家禅寺灵岩寺,南怀瑾至交传西法师在此寺住持。当时知名学者如冯友兰、。

#老子他说#读书#易经杂说#灵岩寺#文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