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对于本句话理解,历代注家的认识不尽一致。唐·王冰认为春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凉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全其真阳。但清·张志聪则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宜用辛热温阳饮食以“补阳气”;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宜用寒凉养阴饮食以“补阴气”。而高士宗认为应顺从四季生长收藏的不同特性养生,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为什么说夏天补阳最好? 中医素来强调“春夏养阳”,认为夏季正是补阳的好时节。对于平时体质较差、营养不良、大病初愈、年老体弱等阳虚体质的人群来说,夏季是强身健体的绝佳时机!夏天是补阳的最好时机 中医讲,冬天阳气内收,人体无力抗邪,于是伏邪受外寒相引而发作。而夏天阳气浮于表,阳气的向外透散的过程中可把体内的伏邪排出体外,人体内部空了,则必然内阳不足,所以说夏天是补阳的最佳季节。
如何理解“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原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文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其主要观点有四:一是马莳、高世栻为代表,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二是以王冰为代表,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三是以张介宾为代表,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四是以张志聪明为代表,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以上四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原文精神,扩大了养生的思路.但每一种解释都未能真正道出经旨.首先是马莳、高世栻的说法,“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那么,这里的所谓养阳养阴更抽象化了,还不如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更具体.而且,未从文理上讲透此语.其二、王冰认为,“养,制也”。遍查古。
古人针灸针刺几分是什么意思? 一、古人针灸“针刺几分”的意思:指针刺的深度是多少。1分=0.1寸,反之,1寸=10分。古人针灸根据不同部位,不同体质、年龄,不同的病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浅。掌握针刺的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临床实际操作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者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综合考虑,灵活掌握。正如《素问·刺要论》指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深浅不得,反为大贼”,强调针刺的深度必须适当。怎样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瘦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老年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青壮之龄,血气方刚,可适当深之。2.体度患者的体质、体形,有肥瘦、强弱之分。《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张志聪亦说:“知形之肥瘦,则知用针之深浅”。可见,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可适当深刺。3.部位凡头面和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针刺可适当深刺。4.。
四气调神大论第二的注家精选
“蕃”究竟怎么读?字典上为什么没有说是多音字? 蕃bō—吐蕃({Tǔbō})[Tibetan regime in ancient China]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另见 {fān;fán}蕃fān〈名,动〉通“藩”篱落;屏障[fence]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大雅·崧。
春夏养阳的重要性
我容易上火并且 喉咙发炎,开始上火就吃去火药,但是不管用,吃着吃着还是会严重到喉咙发炎。 每天吃一块木立芦荟叶,消炎、清除毒火、增强抵抗力。
中医养生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你怎么理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指的是春夏两季重在养阳气,而秋冬养阴气。简单来说就是,春夏两季是阳气生发的时候,而阳气宣达,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也正好符合春夏的万物生长繁茂的特点。如果过度依赖空调、吃冷饮,往往会使得阳气受损,从而发生疾病。而在治疗方面,某些常发生于秋冬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此时也正好利用以阳克寒,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冬病夏治。而秋冬季节,人体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应收养气,不要耗精而伤阴气,这样才能为第二年的阳气生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秋冬风大而天气往往比较干燥,容易出现“上火”症状,此时更需要滋阴防燥。但这些只是宏观角度来说的,还必须结合人的体质来养。如果觉得满意,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经常更新医学科普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