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乡,文章后三节采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鲁迅《故乡》用300字左右概况主要内容. (四)“故乡”与“祖国”的同构真正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有对自身的超越力量的.也就是说,它写了一些人、一些事,但表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人、这些事.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东西.它只是一个发光体,但这个发光体所能够照亮的范围却是无限广大的.在这里,我们首先应当看到,《故乡》具体描绘的是“我”回故乡时的见闻和感受,但表现的却不仅仅是这些.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一个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特别是儿时生活过的地方.但这个“故乡”的范围却是可大可小的、在杭州,绍兴就是鲁迅的故乡;在北京,浙江就是鲁迅的故乡;而到了日本,中国就是鲁迅的故乡.在这时,“故乡”和“祖国”就成了同一个概念.所以,在有的民族的语言里,“故乡”和“祖国”是同一个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就是“祖国”,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就是“故乡”.也就是说,《故乡》具体写的是“故乡”,但它表现的却是鲁迅对“祖国”的感受和希望.在我们的观念里,“故乡”好像只是一个物质的存在.好像一个人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是天然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是不会改变也不应当改变的.实际上,“故乡”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时时变动着的精神的实体,它是在一个人与它的精神联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故乡》中,“我”。
鲁迅的《故乡》尾段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鲁迅的《故乡》尾段:“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尾以议论作结,语言含蓄,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是—谁也不能断定一种理想能不能最终得到实现,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去追求,若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若没有人去追求,或者只有极少的人去追求,就没有希望或没有更大的希望.作者没有给我们做出对美好未来的许诺.所有关于未来的许诺都是虚幻不实的.他让我们去追求,去追求美好的未来,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个充满哲理的结尾告诉我们: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便无,有了希望并不断地实践、奋斗,希望便有,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奔跑,才能创造新生活.《故乡》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渴望故乡可以说是渴望一个纯真、美丽的精神家园.然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庸俗化,使作者感到十分的失望.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鲁迅 故乡 中环境描写的句子,都有什么作用?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句话写出了故乡的萧瑟与凄凉,反映出了当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困苦的生活,也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而做铺垫.
鲁迅的《故乡》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闰土年少时,脸红扑扑的,会玩许多小把戏,很活泼,但到中年时,他脸上的皱纹和刀削斧刻似的,脸上总是一副很为难的表情,他见到鲁迅时对鲁迅的称呼一下子让鲁迅觉着眼前的闰土很陌生,本来鲁迅有一肚子话要说,却见中年闰土这等的变化,话到嘴边又咽下,鲁迅深知他和闰土已经有了让人绝望的隔阂,这隔阂决定了两人不同的命运.儿时的闰土单纯、好玩,甚至感染了儿时的鲁迅,但是人到中年,闰土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爸爸了,生活更加拮据,他就算有工夫了解一下鲁迅的思想,也只能是漠然的应承,自己家里的事让这个人更加苍老.鲁迅无法让闰土知道这个世界的变化,也无力传达自己的心声给闰土:我是来挽救你们思想认知的.这个呼喊,是带血的呼喊,鲁迅致力于唤醒国人愚昧麻木思想,俯首甘为孺子牛,以血荐轩辕,他却连自己故乡的人都无法拯救,其实是根本没有办法拯救。鲁迅感到深深的难过
鲁迅写故乡的目的是什么? 写景为抒情或发表议论,作者写故乡,既表达了对故乡的眷念情怀,同时,也体现出来对故乡未来的担忧,引申开来,还有对中国社会和广大民众的生活的忧虑.
鲁迅的《故乡》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故乡》一文倾注着作者鲁迅对“故乡”的痛恨、忧伤、孤独、绝望,以及在绝望中寄托美好希望的思想情感,即“绝望中的希望”.至于“故乡”到底有何所指,作者虽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从《故乡》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所渗透的思想情感来推测,“故乡”应该象征着令人失望的旧中国社会,而不是具体的某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