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社科院考古中心 学报是怎样分等级的?

2020-10-05知识5

历史专业的学生,大家有什么优秀的公众号推荐吗? (转一个群里的帖子)历史专业学术微信公众号推荐A-安大史学社 B-北大博雅好书、北京大学中国古…

社科院考古中心 学报是怎样分等级的?

抚仙湖底的古城是否是数千年前的古滇国遗址?湖底到底藏了什么秘密? i澄江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陈江虎仙湖湖底有大量的人工建筑,痕迹痕迹的,规模之大令人称奇。有“百里湖光小洞庭,天然图画胜西湖”的称誉。澄江抚仙湖总体商业化程度较低,景色很美,但可能是商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旅游设施不是很完善。抚仙湖最佳的出游时间为夏季。夏季的气温也稳定在20度左右,所以不会感到很热。特色美食有:玉溪米粉、冬瓜蜜饯澄、江藕粉。澄江抚仙湖为云南省级度假示范区。抚仙湖沿岸有秀丽的奇峰,一时名山胜景,曾有很多文人墨客为其所倾倒。抚仙湖不仅风光秀美,而且特产丰富,湖中生息繁衍着抗浪鱼和金线鱼等世间稀有的土著鱼种。周边景点有:樱花谷、太阳山。

社科院考古中心 学报是怎样分等级的?

西安不是中原,不属河洛文化,没有母亲河黄河,是华夏之根吗? 陕西是中华之根,延安是中华之魂。提问者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陕西有个西岳华山,本来就号称华夏之根,陕西有座大山秦岭,历来被称作华夏之脊,陕西有个关中,自古就是中原之龙首。中原、中国一开始就指的是关中。关中乃四塞之地,四周大山环绕,中间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所以《诗经·小雅》中讲:“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漆水和沮水均在陕西境内,指的是今天北洛河和石川河,“中原\"在这里指的就是关中平原,即周天子居住的丰镐所在地。“原\"同“塬\",“塬\"是关中地区对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形地貌习惯称呼,比如咸阳原、白鹿原和周原等。“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尊,从字面讲指的是“中间的地域,亦即关中平原,后来引伸指的是广大中原地区。须要指出的是,古代“中原\"和现在地理位置意义上的中原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要把二者混为一谈。黄河与陕西有着不解之缘,黄河以“九\"字形环绕陕西,象母亲拥抱孩子一样护佑着陕西,在延川来了一个乾坤大转弯,然后缓缓从陕西东边流过,流经陕西的渭河和泾河,以及发源于陕西的北洛河和南洛河最后都流入黄河,事实上,黄河不但对陕西情有独钟,而且炎黄起源于黄河上游渭水流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共识,又怎么说陕西不是。

社科院考古中心 学报是怎样分等级的?

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博专业怎么样?

最早的牙医出现在什么时候? 顺着答主的回答补充两点:1、牙医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名义上治牙,实际上也治不好。第二种是真的有某种工具和技艺,能够治好的。恐怕这一类才能叫作真正的牙医。那么,为法老治牙的医生,是第一类还是第二类呢?2006年,一支考古队在埃及发现了首座牙医墓藏。这座在地下沉睡了4000多年的萨卡拉墓地,主人是三位为法老工作的牙医。之所以认定这个墓地的主人是牙医,是因为在墓门上,反复出现两个堆叠在一起的纸草文字,形状看上去像是“一颗长牙上面有一只眼睛”,而这正是古埃及对牙医的表示。根据前后的图形推测,这种“长牙上长的眼睛”,既意味着法老张开嘴让牙医用肉眼识别蛀牙,又意味着牙医使用一种驱邪之术,以驱逐邪灵(意味着疼痛),除去牙齿上附着的恶神。那么,这种治疗方法到底有没有用呢?恐怕没有。考古学家通过X射线照射对不少古埃及木乃伊的牙齿状态检查后,发现法老木乃伊一般生前都是一嘴可怕的坏牙,他们生前龋齿状况严重,普遍遭受牙病困扰。如果这几位“牙齿”的驱邪术有用,大概法老们能多活些年。2、如果说用工具来治疗龋齿,可能最早有效的工具,是古印度的牙钻。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古印度,人们就开始使用牙钻,以消除龋齿和蛀牙。当时,古印度。

农业如何影响文明起源

为何说陶寺遗址展示了夏朝以前的历史? 不能说陶寺遗址展示了夏朝以前的历史。这是因为,现有考古学证据无法排除陶寺文化(至少是一部分)相当于夏时期、属于夏王朝遗存的可能性。目前对陶寺文化年代的认识是,该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公元前2300-前2100年,中期为公元前2100-前2000年,晚期则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何驽:《陶寺文化谱系研究综论》,《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把这大约400多年的文化遗存大呼隆地当成一码事来说,显然是有问题的。而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夏纪年”,是公元前2070-前1600年。那陶寺文化的中晚期不是已进入夏纪年了吗?陶寺遗址的大城始建于中期(公元前2100-前2000年);陶寺的红铜和砷铜器仅见于陶寺中晚期,约当公元前2100-前1900年。陶寺的铜齿轮形器出土于陶寺晚期小墓,陶寺的朱书陶文也属于都邑破败期的陶寺晚期,而就目前的年代学认识,陶寺晚期约公元前2000-前1900年。可见陶寺的文字与尧是没啥关系的,冯时教授更释扁壶朱书文字为“文邑”二字,并考定“文邑”实即夏邑,陶寺应为夏都,而陶寺文化应属夏文化(《“文邑”考》,《考古学报》2008年第3期)。而据文献记载,不排除夏在山西的可能。袁广阔教授就曾撰文提示过以陶寺文化为主的“山西。

#关中#中国社科院#考古#抚仙湖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