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干涉仪如何避免测量过程中的空程差 保持在测量过程中,平面镜始终向一个方向移动,不能返回移动,测完一组以后,才可以倒回去。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 的思考题 哇,大部分都想不起来了。我试着回答一下吧,不敢保证一定对。1、两种单色光波长不同,我估计应该是干涉花纹的间距有区别。2、牛顿环等厚干涉图样的圆环应该是不等间距的,等倾干涉花样等间距。3、干涉条纹从中央一圈圈扩大(或相反,向内缩)。因为M1、M2两次反射,将同一束光分开,形成了两列相干光。干涉条纹产生后,调整M1或M2,相当于调整两列光的光程差,光程差发生变化,则干涉加强和干涉减弱的位置都会有变化,于是干涉条纹就随之变化了。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思考题答案??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思考题答案? 迈克尔逊干涉仪利用等倾干2113涉,牛顿5261环是等厚干涉。1.圆环条纹越向外越密。41022.冒出。2hcosi=mλ,中心(i=0)级次最高,h增加1653,级次升高,所以冒出。3.等倾:2hcosi=mλ 牛顿环:h=mλ/2
迈克尔逊干涉仪思考题 1.激光点光源的相干长度很长,可达数百m,甚至更大,普通单色光(例如钠光源)的单色性远不及激光,相干长度很小。因此当M1和M2的距离稍大时,采用钠光源将看不到干涉现象(光源发出的同一束光经分光板分解的两列波实际上不能相遇,当然就不会发生干涉)。而激光光源可以在很大的M1,M2间距范围内获得清晰的干涉条纹。2.每当M1移动半个波长,干涉条纹看起来就会冒出或缩进一圈,这是一种视错觉现象(视觉暂留),实际上每移动半个波长,中心斑点将由明到暗再由暗到明变化一个周期(假定原先是亮纹),其它条纹也类似明暗交替一个周期,从而形成上述视错觉。至于每移动半个波长,中心斑点将由明到暗再由暗到明变化一个周期的原因,通过光程差就可以解释了。例如对于中心斑点,光程差=2d(d为M1,M2间距),每当d改变半个波长,光程差就改变一个波长,原先是亮斑,之后还是亮斑。中间经过d改变四分之一波长的时候,光程差改变半个波长,原先的亮斑就会变成暗斑。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思考题答案?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利用等倾干涉,牛顿环是等厚干涉.1.圆环条纹越向外越密.相关证明见任一《光学》中的推导.2.冒出.2hcosi=mλ,中心(i=0)级次最高,h增加,级次升高,所以冒出.3.等倾:2hcosi=mλ 牛顿环:h=mλ/2
迈克尔逊干涉预习题在线等 1,光的时间相干性与光源发光特性有关,一般的光源都是原子等粒子的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发生,而跃迁有一定寿命而且具有随机性.随机性导致不同的跃迁发出的光不相干,有一定寿命导致光波波列有限长,当光程差超过波列长度时,只能是不同的跃迁发出的光才能相遇,因而不相干,也就导致了时间相干性.2,2nhcos(theta)=m*lambda3,光程差只与入射角有关的叫等倾,那么此时平行平板之间的厚度应该不变,产生等倾干涉条纹.等厚的光程差只有平行平板之间的厚度有关,那么入射角必须保持一致,因此必须平行光入射.扩展光源的干涉条纹是定域的.4,一般的好像是1/10000mm.什么原理实现,我认为是光程差的变化与条纹的移动的对应关系实现的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 的思考题 1.在M1和M2垂直的情况下,用激光点光源照射与用钠光灯照射时所观察的干涉花纹其形状是相同的,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迈克尔逊干涉预习题在线等 1,光的时间相干性与光源发光特性有关,一般的光源都是原子等粒子的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发生,而跃迁有一定寿命而且具有随机性。随机性导致不同的跃迁发出的光不相干,有一定寿命导致光波波列有限长,当光程差超过波列长度时,只能是不同的跃迁发出的光才能相遇,因而不相干,也就导致了时间相干性。2,2nhcos(theta)=m*lambda3,光程差只与入射角有关的叫等倾,那么此时平行平板之间的厚度应该不变,产生等倾干涉条纹。等厚的光程差只有平行平板之间的厚度有关,那么入射角必须保持一致,因此必须平行光入射。扩展光源的干涉条纹是定域的。4,一般的好像是1/10000mm。什么原理实现,我认为是光程差的变化与条纹的移动的对应关系实现的
迈克尔逊干涉仪调节的要点 (1)千万不要用手触摸光学表面,且要防止唾液溅到光学表面上。(2)在调节螺钉和转动手轮时,一定要轻、慢,决不能强扭硬扳。(3)反射镜背后的粗调螺钉不可旋得太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