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籴法的介绍 公元前476年进入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于公元前445年,魏国的君主魏文侯即位。不久他就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这是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变法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平籴法”。
“平籴法”是怎么来的? “平籴法”战国时,李悝相魏文侯,实行变法,“平籴”就是其中之一。李悝指出:“籴甚贵伤民”,“民伤则离散”;“甚贱伤农”,“农伤则国贫”。“善为国者则使民无伤而农益劝”,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其办法就是平籴。即将年成分为熟年和荒年,国家于熟年在市场上籴粮,荒年粜粮,以稳定粮价。这种方法“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效果良好。
历史上“平籴法”是什么? 战国时李悝变法实行的经济政策。为了调动小农生产积极性,李悝推行了重农抑商的“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
平籴法的平籴法 籴2113:dí 李悝推行的重农抑商的5261“平籴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4102: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1653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是李悝平抑粮价的一项措施,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籴法。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只有民不散,政权才能巩固,这就是平籴法的目的。李悝的平籴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行之魏国,国以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