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木质素 次生壁 材性检测 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的形态区别是什么?

2020-10-04知识8

什么是木质素?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2010携手天涯5.2木质素lignin1.木质素的存在:存在于高等植物中。主要是在木质化植物的细胞壁中。木质素可分为三种:阔叶树木质素、针叶树木质素和草类木质素。在木本植物中,木质素含量为20%-35%,在草本植物中为15%-25%。图5-1云杉木质素的结构示意图木质素2.木质素的分布半纤维素在木材中分布不均,通常采集部位越高,木质素含量越低。在植物结构中分布有规律。木质素在木材细胞壁复合胞间层中浓度最高约占3/4,在次生壁中约占1/4,但大量的木质素仍分布在次生壁。纤维素图5-2管胞壁中的化学成分分布4.木质素的结构木质素是非常复杂的天然聚合物,其化学结构与纤维素和蛋白质相比,缺少重复单元间的规律性和有序性。研究表明,木质素是由木质素的结构单元(木质素的先驱体)按照连续脱氢聚合作用机理,用几种形式相互无规则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网状的聚酚化合物。因此它不能象纤维素等有规则天然聚合物可用化学式来表示,木质素的结构是一种物质的结构的模型,是按测定结果平均出来的假定分子结构。这些测定包括:元素组成、结构单元和比例、官能团、连接方式,从而推得结构模型。木质素的元素组成木质素中含C为60。

细胞壁的合成 最佳答案高尔基体可合成透明质酸(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细胞壁主要成分)。在植物细胞分裂开始时,高尔基体破碎成许多小泡,这些小泡随机分布于细胞中,在分裂末期,这些小泡聚集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部位,然后小泡融合形成大泡,里面的纤维素等成分形成初始细胞壁,然后初始细胞壁向两端延伸,最终形成成熟的细胞壁,将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也就完成了。

木材化学的主要化学组分在木材中的分布 在木材细胞生长过程中,首先出现的细胞壁和胞间隙含有较多的果胶物质。当细胞壁逐渐增厚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沿内壁沉积下来,形成次生壁。此时细胞进入木质化阶段。木质化从细胞角隅开始,逐步向胞间隙、初生壁和次生壁蔓延。木质化结束时,细胞就死亡。典型的针叶材管胞和阔叶材纤维的壁(图 2)由初生壁(P)和次生壁的外层(S1)、中层(S2)和内层(S3)构成。胞间层在细胞成熟时高度木质化,除细胞角隅外,厚度为0.2~1.0微米。初生壁由松散无规则的纤维素微纤丝构成,外围为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痕量果胶物质,厚度0.1~0.2微米。它和胞间层常合称复合胞间层。在次生壁中,内层和外层薄,中层厚,各层均由近似平行的纤维素微纤丝形成的层膜构成。层膜之间分布着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外层厚度为0.2~0.3微米,含有4~6层层膜;中层厚度为1~5微米,含有30~40层,有的多达150层层膜。内层厚度为0.1微米,含有几层到十几层层膜。针叶材和部分阔叶材的次生壁内表面,存在一层薄薄的无定型瘤层,有瘤状沉积点,其化学组成尚不清楚。阔叶材纤维中的分布与此相似,但在细节上有差别。如桦树纤维素浓度最高的是在次生壁的外层,而松树和云杉却在次生壁的内层。针叶材管胞中阿拉伯。

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 木质化怎么会呈现出绿色来呢?一楼的答案好奇妙.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的区别:1.前者只在细胞壁角隅处有次生加厚,后者整个细胞壁全面次生加厚;2.前者次生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后者是木质素;3.前者是活细胞,后者是死细胞.

细胞壁的构造和功能 细胞壁的构造:细胞壁分为3层,即胞间层(中层)、初生壁和次生壁。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胞形状,控制细胞生长;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防御与抗性;参与细胞间的相互粘连等等。

次生壁的介绍 当细胞的伸长生长停止后,细胞壁仍可以继续生长加厚,这时生成的壁称为次生壁。次生壁在结构和组成上高度特化,与初生壁有很大的不同。次生壁比较厚并且多层沉积,具有比初生壁含量高得多的纤维素,而巨纤维素微纤丝的排列也比较有规律。在次生壁中含有木聚糖而不是像初生壁含有木葡聚糖。次生壁常常含有木质素。木质素是一种不溶性的芳香类聚合物,由酚乙醇聚合而成。它们分泌到细胞壁后被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所氧化。木质素在细胞壁中与纤维素紧密交联形成一个疏水的网并阻止细胞进一步伸长。木质素增加了细胞壁的机械强度以及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对于动物来说木质素是难以消化的,因此,改良降低牧草中木质素的含量,可以增加草料的可消化性和营养。

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有何区别?各包括哪些成分,各自的功能如何? 胞间层—主要果胶,是植物细胞形成时最先出现的细胞壁,有保护和粘连的作用.初生壁—主要纤维素,一般细胞都有的细胞壁,起保护和支撑作用.次生壁—木质素为主,某些细胞才有的次生加厚的细胞壁,极为坚硬,起保护和支撑作用.一般有次生壁的细胞都是死细胞,但也有个别例外.

#纤维素结构#木质素#半纤维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