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王阳明 怎样理解心即理 你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是理?

2020-10-04知识7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理”该怎样解读?我为何怎么理解都觉得这个理论不太令人信服?

你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是理? 心即是理,理在人心,心装万物;理不在物,须行印证,知行合一。谢邀!

你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是理?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为题主去疑解惑,题太大了,没那道行讲明白,只说说自己的一点理解!心即理中的心,指的人本身的思想,意念;理和道家所追求的“道”相通,指的是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心即理,是说理或者道都在人心中,不用向外去寻找。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每个人都可以以心中的理做圣人,区别在于,理被私欲蒙蔽多少,一个人所思所行都被私欲控制,他就是俗人,能抛开所有私欲,将心中的理付诸行动,他就是圣人!也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例如,每个人都知道父母应该孝敬,兄弟应该和睦,但是被私欲蒙蔽后,就会因为诸如财产,亲疏…一类的问题造成与父母隔阂兄弟不睦。反之,所有问题都能以心中的理为准则去行动,就是圣人。附上阳明先生四句教,与大家共同学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你是怎么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心即理,事在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 心学作为一门唯心主义的朴素哲学,归根到底还是在一个心上。其核心在于“致良知”。所谓的格物致知,格物便是事上练(即问题中的事在练),致知便是致良知。“心即理”强调了良知(也就是所谓的道理)都在自己的心中,心无外物,无需他求。知行合一的知也是良知,强调了良知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和并行,就像道路的两个方向,人的两臂,大雁的双翅一样,缺一不可。其实上面提到的心学术语,核心就是一个“致良知”,其他的词不过是表述方式不同罢了。就我个人的感悟,知知而行是为知,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知知是为行,行而不知是为怠行。可能会有些拗口,那就让我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解释一下。例如感觉天气变凉了,我们的良知会告诉我们在老家的父母可能会因此受冻,那么自然而然我们的本能会告诉我们要打电话去关心下,如果有需要就寄钱或者买衣服寄给他们。这便是我们心中的良知意动了,如果行动起来,那便是知行合一,如若只是想想而不去做,那便是知而不行,是为不知。在我们行动起来后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出于良知,那便是行,如果不知这样做的原因,那便是怠行,即便这次行动了,下次也会怠慢。其它的生活例子还有很多,所谓的“事上练”便是在生活中的日常事、大事上进行。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是理”“致良知”四句教?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心学的精华,四句教的内容是:'无善五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如何理解这四句话呢?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是本心自然的存在状态,也就是未发之中,善与恶都是经验世界中的东西。在未发之中,没有办法判断善与恶,心本身就是价值的原点,就象秤的原点一样,没有东西就在原点平衡,有了东西才知其轻重。像人的眼睛一样,没有任何颜色,但能够分辨任何颜色,如果眼睛有颜色,那么就不能辨别颜色了。心只有是无善无恶的才能辨别善与恶,镜子里面什么都没有才能照东西,因此说,无善五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为心所动,也就是心动的状态。心为什么要动呢?心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动,肯定有一定的境遇,这个状态就是一种现实的经验状态,瞬间向经验状态转变。必须有一个第三者的出现,也就是肯定有境和物出现,心与物没有构成关系之前,心处于寂的状态,一旦有境物出现,心就脱离了原本的状态,向经验的状态转换,体现心的经验状态,一旦体现在价值的经验状态,就落于善或者恶,因为价值一定是在经验之中的。心之动如果合乎本心就落实到善的方面,一旦受物欲的诱惑,脱离本心就落到恶的方面。善与恶一定是在。

王阳明的“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三大内容的重要内容,其精髓处就是教人以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既然说到“理”,就…

你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是理? 心即理,指王阳明对世界和事物认识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属哲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心指人的思想或者想法,理指道理道德本质标准,或者讲客观事物同时存在的两面性矛盾性,举例说,菜刀本身是没有善恶的,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菜刀是人们拿来用的,当用于切菜时,这就是人使用刀的善的结果和想法,这是它的本来功用!但偏偏有人用来砍人,它就成了凶器,这是人使用刀恶的结果和想法,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些都是人通过使用工具的不同效用而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总结起来这成了辨别是非善恶标准常识积累,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知道善恶之后,人就有了对事物使用过程基本认识和选择,这就是存善去恶是格物,再比如,同样穿短裤,男的与女的效果大不一样,一个大老爷们穿短裤过街,必定有人说有碍观瞻,影响市容,弄不好还可能有人报警,而女子这样穿着招摇过市,这是时尚,是亮丽风景,现在可能没人说什么了,这些后两者说明人的思想就是道理的准则,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后,为何在二战初中期其部队战斗力锐不有挡,除了武器精良,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原因是日本人学习王阳明思想使用和普及,即人的团结一致或者人心所向的问题,即如何解决团结一致的问题,。

你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是理? 谢谢邀请,我是心念自在。这个问题说实话,一直不敢回答,经过多天学习,查资料,我也还是没有完全弄懂,但我希望回答的同时能得到朋友们的指点,所以,下面就妄言几句。心即是理,是王阳明的著名学说。王阳明认为心就是我们的本身那个与生俱来、无所不能的东西,它里面有良知,这个良知能辨是非、善恶。心就是我们的本有良知,自明是非、善恶就是理。理就是“天理”真理的意思,我们的心是无所不能的,那我们寻求天理或者真理何必向外去求,有良知的心,真理就在我们心中。所以说心即是理,我们常说“天理良心”,有天理的良心,心当然即是理。同样散尽天良这个词是形容一个人坏到极点,没有天良,肯定是没有“天理良心”。我们来看王阳明的这个问题,假如你们能从心外寻求到真理,这个真理是从外面得到的,如何才能和我的心相融?就像做器官移植手术,如果不匹配,是很危险的。理学家们向外寻求真理的方法就是通过书本或学习,可书本里的知识就一定对吗?这也是心学和理学的一个重大区别,所以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这个有良知的心当我们做事的时候,良知就会自动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良知在我们心中,只要在心上用功就行了,所以说心外没有任何道理。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的。

你是怎么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心即理,事在练,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 “格物致知“不是王阳明提出的,而是朱熹提出的。意思是:世间上有一个统一的理,而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理。人们可以通过领悟各种事物的理来了解掌握世界上统一的理。王阳明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统一的理(良知)在人们心里,只要能够安照良知做事,就能无往而不利。这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只要你能达到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就能做到这件事情。如果你没做到,那就是你没有认识到位。“人在事上磨”,就是事在练的意思,充分肯定了实践的重要性。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四句教#心学#王阳明#心即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