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由来 天津的历史沿革:天津所在地原来是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天津海岸线固定。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辽朝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金朝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
天津有72沽 都是什么呢 天津72沽是:西沽、东沽、三2113汊沽、小直5261沽、大直沽、4102贾家沽、邢家沽、咸水1653沽、葛沽、元沽、草头沽、桃源沽、盘沽、四里沽、邓善沽、郝家沽、东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沽、翦子沽、南在沽、五道沽、小塔沽、又小塔沽、王家沽、曹家沽、葫芦沽、青稗沽、于家沽、梁家沽、豹子沽、西鲁沽、东鲁沽、菱角沽。矼石沽、塔沽、半截沽、大淀沽、玛瑙沽、大骆里沽、小骆里沽、大沽、滩沽、北李子沽、南李子沽、八道沽、傍道沽、西壮沽。齐家沽、南沽、江石沽。大麦沽、傍道沽、捷道沽、麦子沽、东槐沽、中兴沽、北涧沽、盘沽、南涧沽、钩楼沽、汉沽、马杓沽、李家沽、又李家沽、蛏头沽、宁车沽、塘儿沽、田家沽、丰家沽。扩展资料:天津七十二沽名声大的是从西北的丁字沽、西沽起,继之是城东北的小直沽,东、西泥沽等,直到海河入海处的大沽。西沽和丁字沽距离较近,潞河即今北运河,卫河是南运河,两河流进天津,在城北八里处汇合,成丁字形,故名丁字沽。西沽在明代曾设官渡,清康熙时在旧址设浮桥。民国后,沿北运河岸遍种桃树,春天桃花盛开,成为天津春游胜地。参考资料来源:—七十二沽
天津的直沽和大直沽是一个地方吗? 是 先有直沽寨后有天津卫。在现在刘庄桥附近有博物馆。
天津的大直沽和直沽有哪些关系?大直沽和直沽的由来是怎样的?
天津与安徽什么渊源? 纯正的天津口音与天津周边地区的方言毫不搭界,既大不同于近邻北京,也与河北、山西和山东方言没什么相似之处。天津方言类似孤岛,因此被称为“天津方言岛”,这是老天津卫都知道的事实。民间素有“燕王扫北”的传说。朱元璋四子朱棣于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领兵到京、津一带戍边。当时征兵的标准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随军去”,也就是随燕王扫北的人,大都是五十岁左右的人。而这些人都是带有家小的。史上燕王确实从安徽固镇一带招募了很多士兵,带着家属开赴北方。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以及近代淮军驻扎天津,进一步强化了天津与安徽的联系。赴固镇之前就读过天津学人关于固镇的描述,知道固镇人把鲤鱼叫“鲤鱼拐子”,而天津人干脆就叫“拐子”;两地都把油条叫馃子;至于“熬鲫鱼”、“煎闷子”、“死面卷子”都是可以拿出来待客的。两地还都把红薯叫做“山芋”,这个叫法,和天津周边地区的“红薯”、“白薯”、“地瓜”等的叫法最为不同,而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固镇相同,绝非偶然。在从宿州前往固镇的路上,途经一个叫南唐乡的地方,距固镇仅6公里。下车问路聊天,进得小超市,我故意问:“为什么不开灯?因为这开灯二字最能听出是否像天津口音。当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