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啥意思? 不起心动念不作分别执着

2020-10-04知识8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啥意思? ”无善无恶心2113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5261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4102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1653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你说知善知恶有什么用,就是使你明白那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做,使你生活过得顺,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知识拓展:这句话是《传习录》中记载的王阳明的\"四句教。他是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王阳明说的这句话本意是,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经验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人们不要去执著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啥意思? 不起心动念不作分别执着

净空法师:读经时不要起心动念去想它是什么意思求解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舍诠趣实,名柔顺忍,四五六地。诠是个工具,实是实际理体,就是真实之际,那是什么?那是自性。我们在修学的时候,无论依哪一个法门,法门就是诠,你要不把这个法门舍掉,你就没有办法得到真实。所以大乘佛法是诠,要不要学?要学,过河的时候要它,到岸的时候就要把它丢掉。《金刚经》上说「如筏喻者」,你能把这个到彼岸的时候,所谓过河就要把船丢掉,你才能登岸,你要不肯离开船,永远到不了彼岸。所以佛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缘所生。《中观论》上讲得很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叫柔顺忍,比前面高,四地、五地、六地菩萨他们证得,他们是柔顺忍。知道世出世间法都是假的,可以学习、可以受用,不能执着、不能分别、不能起心动念。学习的时候不执着言说相,经本不执着文字相、不执着名字相,名字里头名词术语,不执着心缘相。决定不要起心动念去想它,这个是什么意思,这段讲的什么?佛什么也没讲,什么意思都没有,你所想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要什么都不想,你看到这个经文,字字句句无量义,那就是如来真实义,是你自性里头的真实义。你用第六意识去思惟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啥意思? 不起心动念不作分别执着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不起心动念有什么区别? 1、都是心性的功夫。2、就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不执着于世间一切假象,就会显现真如智慧本心。3、不起心动念,也是安心的问题,安住真如智慧本心,不为世间一切假象所迷惑。4、因此,从究竟义而言,其实都一样,只是表述方式有区别而也。供参考,阿弥陀佛!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啥意思? 不起心动念不作分别执着

起心动念,不着一念什么意思? 起心动念,不着2113一念的意思是不起心、不动念。5261“起心4102动念”是指人的思维想法,但“不着一1653念”不让人生起任何念头妄想,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一个念头也不生,这就是一种定力。时间长了,就能“而生其心”,妄心不起,真心现前。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修行的目的。但是,这个“不着一念”实在太难,凡夫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大乘菩萨才可以。扩展资料起心动恋,不着一恋这句话多出现在各种参悟人生道理的经书中。这句话在佛学中的禅解是:源于种种贪嗔痴迷的妄念,产生无明烦恼、不理智的思维;由此无明的思维,产生了要去做某种行为的意识念想;由此想要产生行动的念想,产生了眼耳鼻舌身和心意(六根)对身外世界的各种分别判断。缘于对身外世界的各种分别判断,产生分别心,有了喜爱或不喜爱的取舍;由于这种分别取舍的思维,产生对喜爱的事物更加执著、对不爱的事物愈加排斥的心理和行为。由于这种偏向的心理,对于苦、乐等感受产生种种执著的认定;由于心中已经有了肯定的固定的价值观,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产生了各种自以为是的定义。这些价值取向的定义,便驱动自己进行各种行为活动,以取得这样的。

到什么程度和境界才能不执着,不分别,不妄想 净空法师-大乘经 里面常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佛;还会起心动念,能做到不分别、不执着,这是菩萨;不分别也做不到,不分别很微细,能够做到不执着,。

佛教人士:佛教要求我们不要起心动念,但是做人怎么可能不起心动念,谢谢。

#读书#金刚经#佛教#国学#王阳明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