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容易失去电子的元素能量越高 越容易失电子则还原性越强,那物质容不容易失电子由什么决定?

2020-10-03知识2

“最易失去的电子能量最高”这个说法对不对? 按道理来说,原子会优先失去能量最高的电子以保证能量最低,但是副族元素的d轨道电子能量要大于下一层的s…

容易失去电子的元素能量越高 越容易失电子则还原性越强,那物质容不容易失电子由什么决定?

请问高中化学中为什么说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电子后就越难得电子?同样越易得电子的物质,得电子后就越难? 非金属得到电子时释放能量,放出能量越多,说明该元素越活泼,既非金属性强;金属失去电子时吸收能量,吸收能量越少,说明该元素形成的离子越稳定,既金属性强.对于失电子时吸收能量,这样来理解吧,需要的能量越小,反应就应该越容易发生,说明越容易实现反应,也就是金属性越强。就好比前方挂着一批电子(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高度是不同的,也就是能量不同),让同一种非金属来抢这些电子,显然,最低的电子将优先被得到,这就是需要能量最低的元素原子的电子,电子一旦被得到,显然反应就发生了,要知道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发生反应。如此考虑,问题应该解决了。非金属得电子时放出能量的思考和这个类似。

容易失去电子的元素能量越高 越容易失电子则还原性越强,那物质容不容易失电子由什么决定?

在化学中,为什么金属元素电子少于4个,它就容易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元素电子一般多于4个,它反而容易得到电子? 你要知道化学反应的方向是:不稳定-稳定 而原子以最外层8个电子(H除外)为稳定结构。所以如果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少于4个,例如说3个,要么失去这3个电子,要么得到5个电子。

容易失去电子的元素能量越高 越容易失电子则还原性越强,那物质容不容易失电子由什么决定?

越容易失电子则还原性越强,那物质容不容易失电子由什么决定? 当然不是简单的看最外层电子得多少来判断的~不知道你是否学过电子亚层的概念~具体看失电子与否,要看失去电子后这个元素的电子亚层处于稳定结构(即全空后者是半充满状态…)形成的电子结构越稳定,越容易失去电子~附上电子亚层的概念:电子亚层之一在相同电子层中电子能量还有微小的差别,电子云形状也不相同,根据这些差别把一个电子层分为几个亚层。电子亚层可用表示,=0、1、2、3、…(n-1),n为电子层数。即K层(n=1)有0一个亚层(s);L层(n=2)有0、1两个亚层,即2s、2p;M层(n=3)有0、1、2三个亚层,即3s、3p、3d。同理N层有4s、4p、4d、4f四个亚层。不同亚层的电子云形状不同,s亚层(=0)的电子云形伏为球形对称;p亚层(=1)的电子云为无柄哑铃形(纺锤形);d亚层(=2)的电子云为十字花瓣形等。同一电子层不同亚层的能量按s、p、d、f序能量逐渐升高。电子亚层之二在同一电子层中,电子的能量还稍有差异,电子云的形状也不相同。因此电子层还可分成一个或n个电子亚层。通过对许多元素的电离能的进一步分析,人们发现,在同一电子层中的电子能量也不完全相同,仍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个电子组。这一点在研究元素的原子光谱中得到了证实。电子亚层。

原子大的得到电子而失去能量多,还是小的?为什么? 电子亲和能取衡量原子得电子的容易程度性质:或称电子亲和势.它是指气态的电中性的化学结构单元如原子、分子俘获一个电子成为一价负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由于负离子的有效核电荷比相应原子少,电子亲和能的绝对值约比电离能小一个数量级,其数据测定的可靠性也较差.电子亲和能的大小涉及核的吸引和核外电荷相斥两个因素.故同一周期和同一族元素都没有单调变化规律.电子亲合能数值主要来源于实验,如通过测量元素的离子化合物的生成热和点阵能得到.但电子亲合能很难测量,目前只测得少数元素的值.一般来说,元素周期表越左上角的元素(零族除外)得到电子时放热越多,(即失去的能量越多).可见这个问题根原子的大小关系不大但同一周期内,原子越小,得到电子而失去能量越多.原因是与原子大小无什么关系,主要是因为元素原子小时(同一周期内),得到电子就能形成稳定结构

为什么元素得到电子放出能量越高 的电子能力越强呢 电子是具有能量的,站在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就好了,获得电子时放出的能量多,说明其自身具有能量多,能量越多越不稳定(越活泼),即得电子能力越强.得到电子放出能量越高就意味着如果你要让它失去这个电子,就需要更多的能量,或者说这种结合电子的能力强密,获得电子的能力更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