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赵志丹岩石地球化学4 地球物理剖面特征

2020-10-03知识4

张宏飞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上的文章 张宏飞;张本仁;赵志丹;骆庭川;东秦岭商丹构造带陆壳俯冲碰撞—花岗质岩浆源区同位素示踪证据[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6,26(3):231-236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35(10)914-926 DOI:ISSN:1006-9267 CN: 11-3756/N西秦岭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和Pb-Sr-Nd同位素组成对基底性质及其构造属性的限制张宏飞(1);靳兰兰(1);张利(1);Nigel Harris(2);周炼(1);胡圣虹(1);张本仁(1)《科学通报》2001年10期大别山西部面理化含榴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张宏飞 钟增球 高山 张本仁 李惠民【摘要】:测定了大别造山带西部超高压变质单元内两个面理化含榴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谐和年龄,分别为(234±4)和(227±5)Ma,代表三叠纪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由于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与超高压变质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因此,面理化含榴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可视为超高压岩石峰期变质年龄的上限值.根据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化学组成,它们并非为大别山同碰撞型花岗岩,而是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赵志丹岩石地球化学4 地球物理剖面特征

秦岭和华北岩石纵波速度及其对地壳低速层成因的启示 赵志丹(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 550002)高山 骆庭川 张本仁(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武汉 430074)谢鸿森 郭捷 许祖鸣(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 550002)摘要 人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中、下地壳发现了低速层,并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它的成因。作者对采自秦岭和华北地区的138个样品进行了高温(达1500℃)和高压(达3GPa)条件下纵波速度的测定结果,探讨了岩石纵波速度的一般特征,并且发现了岩石纵波低速现象。通过对实验产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等的综合研究表明,含水矿物(角闪石或黑云母)的脱水、相变和部分熔融导致岩石出现纵波低速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矿物脱水熔融可能是引起研究区或世界其他地区出现地壳低速层的重要机制。关键词 地壳低速 层岩石纵波速度 脱水和相变 部分熔融 秦岭造山带 华北克拉通1 引言本世纪50年代以来,以地球物理为主的地壳深部探测和对地球深部物质的实验研究使我们对岩石圈,特别是大陆岩石圈不断加深了解。其中地壳低速层就是深部地球物理的重要发现之一,它分布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如阿尔卑斯、北美、西藏、华北和秦岭造山带等地区,而且其中的许多地区是具有高热流的构造或地震活动带[2,12,13,14,。

赵志丹岩石地球化学4 地球物理剖面特征

地球物理剖面特征 QB-1剖面是近南北向横切东秦岭及相邻陆缘的综合地球物理剖面,由原地质矿产部物化探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和成都地质学院于1995年协同完成(袁学诚等,1994;董颐珍,1997)。剖面测线东起河南伊川,经嵩县、栾川、西峡和淅川,止于湖北房县,全长约280km。研究方法综合了人工折射地震、大地电磁、航空磁测与重力测量。图3-1为QB-1剖面综合地球物理断面图。断面显示出以下基本特征(袁学诚等,1994;董颐珍,1997;张国伟等,2001):(1)QB-1剖面所穿过的东秦岭地壳厚度相对较薄,没有地壳加厚现象,即无造山带山根。莫霍面呈叠瓦状分布,其深度由北向南从栾川-嵩县段的约34km增加到商丹断裂以南的约40km。(2)嵩县以北地壳波速向深部连续递增,但电性不均一,存在形态明显南倾的低阻带,被推断为华北陆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的俯冲接触界线。本段内地壳可分为三层,其中上地壳厚度约14.3km(波速约5.89km/s),中地壳约8.9km(波速约5.92km/s),下地壳约7.6km(波速约6.60km/s)。图3-1 QB-1剖面综合地球物理断面图(据袁学诚等,1994)表3-1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地壳各结构层的岩石组成(据张本仁等,2002,略做修改)(3)嵩县以南至栾川断裂附近,上地壳可分为。

赵志丹岩石地球化学4 地球物理剖面特征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综合解释 岩石2113圈深部物质组成是个极富挑战性的前沿课题5261,它是岩4102石圈的基本参数和大陆动力学1653研究的基础,对此各国地球科学家们竞相探索。这一学科也称为地球深部物质科学,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分支,需要把与地球深部有关的多个学科,如矿物学、矿物物理学、高压矿物物理学、岩石学、岩石力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学术思想、研究成果和探测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2.4.2.1 岩石圈深部物质组成研究方法通常直接获得深部物质组成有两种方法:一是岩石学方法,该方法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吴宗絮等,1994;邓晋福等,1996):①出露于地表的深部陆壳岩石(主要是前寒武纪变质岩系);②由岩浆或构造作用带到地表的深部岩石包体或块体;③各类火成岩(火山岩与侵入岩)中包含的岩浆源区的化学与物理学信息,结合地球物理测深资料与高温高压下岩石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实验成果。通过这一方法已成功建立了华北(吴宗絮等,1994)、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壳-幔岩石学结构(邓晋福等,1996)。二是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对出露地表的深部陆壳岩石进行地球化学取样分析,结合地球物理测深资料与高温高压下岩石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实验成果,获得地球物质组成的化学结构。深部物质。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研究 深部地质研究是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分设了7个有关岩石圈研究方面的分会场。对深部地质方面研究的重视,反映了当今地球科学多学科交叉、多技术集成、大综合的发展趋势。随着对地球内部结构了解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质学家们普遍认识到成岩成矿作用与壳—幔相互作用,特别是下地壳、岩石圈地幔/软流圈系统变迁对其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把成岩成矿作用与大陆形成演化联系起来(邓晋福等,1999,2001;杜建国等,2003;肖庆辉等,2003;从壳幔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交换传递新视角研究大陆成岩成矿作用过程已成为重要方向(邓晋福等,1999,2001;邱瑞照等,2004;Kutina J,1991,1995;毛景文等,2003),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可能是把大陆成矿作用与壳—幔相互作用、岩石圈演化等深部过程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本文根据近年研究进展,结合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阐述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研究的若干进展。一、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分布关于岩石圈与软流圈的定义有4种(邓晋福等,1996,1998):①力学岩石圈,指弹性、高强度的、刚性岩石圈;②热学岩石圈,指保持传导热梯度的地球冷的表层,其下是一个对流的绝热梯度,叫软流圈;③地震波岩石圈,地幔浅部。

张本仁的培养人才 增强国力成为张本仁科学研究上不断攀登的动力,并产生了培养开拓创新型人才的迫切感。张本仁深知能发挥集体力量是中国能赶超西方强国的优势之一,而关键是必须培养出在21世纪国际科技发展中有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因此,在近二十年的科研中他依靠的是集体力量,走的是群众路线,目标是出成果、出人才。参加上述三方面探索研究的不仅有他的十多位同事、8个协作地质队的二十多位(参加“六五”期间成矿区带研究),还先后有21名硕士研究生、24名博士研究生(均取得了相应的学位)和两名博士后,他们成了科研的重要力量。所以张本仁认为,他的科研成果是集体奋斗的结晶。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张本仁明确提出,不以导师的知识模型来限制研究生的发展,而应按未来地球科学发展需要和竞争要求培养能力型、开创型人才的原则。为此,他除鼓励研究生向能者学习外,注意安排研究生学好自然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特别注意引导研究生探讨地学和地球化学的前沿课题或者国家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课题,使他们能在较高起点上进行学习和研究,尽早接触先进的知识与方法。他把研究生视为科研的积极力量,认为培养开创型人才,应在现代研究的实战中培养。为了调动研究生学习钻研的主观能动性,他。

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演化 由于上述古地磁资料的局限性等原因,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也以蛇绿岩为主线作一简要探讨,从新元古代开始,在空间上高原的演化与其四周扬子地台、中朝地台以及松潘地块等相互联系,但也由于早期较确切古地磁数据的欠缺,这里讨论的仅涉及青藏高原中、西部岩石圈构造演化。截至目前较确切发生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蛇绿岩的报道是高原西北西昆仑库地蛇绿岩,此外高原东北缘祁连熬油沟蛇绿岩?也可能发生在晚前寒武纪。库地蛇绿岩上部由较厚玄武质岩石和块状玄武岩等组成,其中玄武岩同位素测年(丁道桂等,1996;邓万明,2000;方爱民等,1998)和硅质岩放射虫定年(周辉等,1998)均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我们采自该蛇绿岩中、上部的具堆积结构的石英辉长岩,采用先进SHRIMPII锆石测年为(510±4)Ma,(Xiao Xuchang et al.,2005)与上述蛇绿岩形成时限是一致的。以上蛇绿岩提供的信息,说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青藏高原已出现洋、陆岩石圈板块格局,北面应是经塔里木运动已固结的塔里木岩石圈地块,南面是印度岩石圈板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羌塘(北羌塘为主)地区,东昆仑山以南出现了布青山—玛积雪山—玛沁一带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

莫宣学的科研报告 1.莫宣学路凤香沈上越 朱勤文 侯增谦等,1990,三江地区重要火山岩系及其与有关金属矿产的关系.地质矿产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二级课题研究报告,已通过地质矿产部科技司组织。

#岩石圈#岩石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