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居高声自远怎么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的是什么景物?怎么解读?

2020-07-20知识7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它妙在哪里?如何赏析?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被称为咏蝉三绝。“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诗即出自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以蝉寄情,以此来寄予自己高洁的志趣和清廉的追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句诗之所以妙,在于它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将诗人对于高洁品质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打破常态,蝉声嘹亮本是借助秋风之力,却反过来强调这是蝉”居高“所致。这种不流于俗的比兴用法,借助蝉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品格高洁的人,无需借助权势和财富,就能声名远播。为官清廉,品行高洁,自然能走得长远而持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高中班主任在第一堂语文课上就曾以这句诗鼓励我们。即使我们渺小如蝉,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坚守。对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和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来说,为官清廉和做人高洁,是其声名远播的凭借。对于当时面临高考的我们来说,知识与能力,是我们改变命运和展翅高飞的关键所在。人这一生漫长而艰难,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底气与魄力。“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被称为“咏蝉三绝”之一,它妙在哪里?如何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被称为“咏蝉三绝”,妙处在于一个“绝”字,而此诗之绝正是在于作者巧妙运用比兴手法,艺术性地展示了高洁清远的品格境界。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一唐虞世南《蝉》这首诗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是比兴。“比”是比喻,“兴”是起兴,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写引发歌咏抒怀,既是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如果说“比”是一种文学方法,那么“兴”就是一种艺术手法,超越自然和自我,又直接联系自然和自我;营造“无境\"“无我”的艺术境界,而又直接联系\"有境”“有我”的现实情怀。比兴手法自《诗经》起就已被广泛运用,唐诗尤多比兴。而虞世南这首咏蝉诗高明或者说绝妙之处,不但统篇施以比兴,而且诗面文字全部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叙述,\"比”和“兴”了无痕迹,深藏其内,又浅显于外,通过对鸣蝉的白描直叙,不知不觉地把人们由表及里带入对品德境界的艺术思考,潜移默化地兴起与作者共鸣的思想感情。实现了客观景物的\"比”和主观情感的\"兴”自然转换,无缝对接,契合如一,不给人留下任何人为使用比兴的蛛丝马迹,更无任何雕琢之痕,浑然天成,给人以“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高洁纯粹艺术之美。观物而化人,入画而出境,品诗而兴。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此句出处是唐代虞世南的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字面意思是蝉声远播并非是借助了秋风传送,而是因为它高居在树上,声音自然传的远.引申的意思为:自身高洁有才干的人,并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便能声名远播.

#高洁#文化#虞世南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