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球公转“二分二至”示意图回答: (1)(2)A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上的昼长为24小时,赤道上昼夜平分,夜长为12小时.(3)当南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时,太阳直射赤道,对应的是公转轨道上的B和D.故答案为:(1)(2)12月22日 24 12.(3)B D.
读地球公转“二分二至”示意图回答:(12分) (1)用箭头在图中画出地球公转方 (1)略(2)12月22日 24 12(3)B D题目分析:(1)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均为逆时针。(2)依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当地球运行到A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期是12。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图,回答
读“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在公转轨道上 (1)(4分)(2)(8分)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春分日(3)(4分)C 快(4)(2分)先变慢后变快(5)(2分)秋季 题目分析:(1)读图,根据图中太阳所在的位置和地轴。
读图“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时间为1月初,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A、B、C、D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C;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时间为7月初.(2)A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地球上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3)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地球由B向C运动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是向南移动,南极圈内极昼范围是扩大.(4)C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H=90°-两者之间的纬度差=90°-(66°34′-23°26′)=46°52′;南极圈出现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昼长时间比赤道上多12小时.(5)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对应的是BD.(6)C为冬至日,D为春分日,地球由C向D运动时,北半球所有地区昼渐长、夜渐短,但昼短夜长.故答案为:(1)C 近日点(2)23°26′N 23°26′N及其以北地区 北半球(3)向南 扩大(4)46°52′多12(5)BD(6)长 短 昼短夜长
读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照射的一面为昼半球,照射不到的一面为夜半球,据此标出AC两点的夜半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以看出,当地球位于A位置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当地球位于B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赤道,为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是9月21日前后;当地球位于C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当地球位于D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赤道,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日期是3月21日前后.(2)当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南极圈有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是0度.(3)当地球位于B、D两处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全球昼夜平分,南通的夜长是12小时.(4)当地球位于C处时,南半球处于夏季,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故答案为:(1);(2)夏至;0度;(3)由赤道向两极递减;12;(4)夏季;极夜;最大值.
读图“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A、B、C、D四点中,公转速度 (1)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2113速度最快,时间为1月初,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A、B、C、D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C;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5261时间为7月初.(2)A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地球上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3)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地球由B向C运动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移动4102方向是向南移动,南极圈内极昼范围是扩大.(4)C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1653,H=90°-两者之间的纬度差=90°-(66°34′-23°26′)=46°52′;南极圈出现极昼,赤道回上昼夜平分,昼长时间比赤道上多12小时.(5)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对应的是BD.(6)C为冬至日,D为春分日,地球由C向D运动时,北半球所有地区答昼渐长、夜渐短,但昼短夜长.故答案为:(1)C 近日点(2)23°26′N 23°26′N及其以北地区 北半球(3)向南 扩大(4)46°52′多12(5)BD(6)长 短 昼短夜长
读地球公转“二分二至”示意图回答:(12分) (1)略(2)12月22日 24 12(3)B D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B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2)12月22日(3)12小时(4)C&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