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余涅盘是成佛吗?无余涅盘的目的是什么? 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是十法界中的“四圣”;皆能入涅磐;涅盘有四种:一者、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众生人人本具之真心,本具涅磐性,亦名“涅磐”)二者、有余依涅盘:烦恼之障虽灭,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名有余依涅盘。三者、无余依涅盘:烦恼既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余依涅盘。(无余涅盘,断尽五蕴十八界一切心识,唯余真心住于涅磐,四圣皆有能力住此涅磐)四者、无住处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盘。(这是佛地涅磐,小乘圣贤不能证得)小乘圣贤自求解脱,厌生死,乐涅磐;因而入无余涅磐。大乘菩萨,佛;却因有“四宏愿”,能住涅磐而不住,度生无尽。然而,“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小乘圣贤也会“回小向大”,终成佛道。《法华经》中,佛将二乘比喻为“化城”。成佛之道路,艰险曲折,闻之令人心生畏怖,所以,施设一座“化城”以安住小乘人,令其生信心,实证佛说之“解脱道”如实,能知能证能住。待道心坚固,即可。
涅盘怎么读,什么意思? 读音为:niè pán。涅盘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盘,今顺古亦云涅盘。又名泥洹,或云涅盘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意译为无为、自在、不生不灭等。涅盘一词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奥义书》思潮就已经在使用了,原先涅盘系指回归于包含一切且常乐我净的清静梵我,这个在耆那教教义中可以看明。而佛陀觉悟后,明白“因缘法”,对涅盘一词有新的定义和解释。扩展资料:《涅盘无名论》涅盘《涅盘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何则?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所以至人戢玄机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盘。参考资料:-涅盘
诗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什么意思? 表达的意思是: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长恨歌(节选)唐代:白居易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译文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语中誓言只有君王与我知。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扩展资料:赏析《长恨歌》一方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