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新疆人文探秘:重新发现和探索楼兰,揭开古王国消失的终极谜团

2020-07-19新闻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他借用西汉大臣、外交家傅介子怒斩楼兰王的故事,描写了唐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由此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里提到的楼兰,指的是汉代的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傅介子奉大将军霍光之命出使西域,并设计斩杀了恶贯满盈的楼兰王,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

因此很多人不明白的是,楼兰古王国到底是怎么发现的呢?后来又是怎么消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探寻楼兰的足迹,揭开楼兰消失的神秘面纱。

01、楼兰的最初发现

说到楼兰的发现,不得不归功于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上个世纪初,他到中国进行考古发掘文物,确切地说是掠夺我国珍贵的文物遗存。当时,他找到了一个叫奥尔迪克的当地维吾尔族农民做向导,因为奥尔迪克很熟悉沙漠里的地形,并知道哪里有历史遗迹,斯文·赫定就用诱人的报酬雇用了奥尔迪克。

在到中国之前,斯文·赫定通过查找历史资料,知道新疆有个楼兰古国消失在沙漠里,于是就激发了他到中国新疆探宝的欲望。当他们遇到风沙迷失罗布泊一带的沙漠里时,又饿又渴的斯文·赫定绝望了,不甘心死在沙漠里的奥尔迪克凭着记忆,终于在濒临死亡时找到了楼兰古城遗址。

从此楼兰的名字响彻了世界,而发现者斯文·赫定也名声大噪。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围绕着楼兰的发现、考察、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不仅如此,国外文物盗贼亨廷顿、斯坦因、橘瑞超等,在继斯文·赫定后,几乎主要的西方列强都有人来到罗布泊地区,纷纷进入楼兰古城,开始一次又一次发掘、搜掠楼兰古城中的文物。

当年,唯有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陈宗器却有幸走进了楼兰古城。黄文弼在楼兰城东北土垠发现的西汉纪年的木简,至今仍是楼兰文化研究中的珍品,而陈宗器考察的从敦煌至罗布泊的路线、罗布淖尔湖的水文状况,在罗布泊地理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可以充分肯定的是,这些考古资料在推进西域史、楼兰史研究发展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不能抹杀这些西方学者在发现、报道这些文物考古资料中曾做出的个人成绩。换句话说,西方学者发掘楼兰古城,只是对珍贵文物的搜掠,是一种挖宝、占有的行为,与科学意义上的文化探究和考古研究相差甚远。

02、历史记载中的楼兰王国

据汉文史籍记载,公元前176年,才开始见到有了对楼兰王国的记录,直到公元前77年更名为“鄯善”,迁都至阿尔金山北麓。这个时间刚好吻合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的年代,而楼兰王国留在文献中的历史却很短暂,有关记录也是很缺少的。

显而易见,关于楼兰究竟是什么时间建国,他们又是怎样的种族、民族,以及他们社会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观念等在文献中都没有留下印痕。这也就给后世留下了遗憾和悬念,成为一个历史谜团。

在《汉书·傅介子》中,主要对傅介子进行了介绍,重点写他出使西域斩杀楼兰王的事迹。之后,傅介子立楼兰王国的质子为楼兰王。按照有关史料,就在这一年,楼兰就改为鄯善国,并迁都到阿尔金山北麓,也就是今天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若羌县一带。

有专家质疑,如果楼兰迁都的话,怎么会留下那么多遗物呢?有些文物可以说是价值连城,难道说在当时一文不值?史料显示,疏勒国只存在了600年,后被北魏所灭。其实,西域历史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谜团,史料记载也是断断续续,这与当时西域的战乱有很大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者对楼兰进行了几十年的考古发掘,经过很多次考古研究,一些脉络逐渐明朗。比如4000年前,罗布泊地区已进入青铜时代,白种人、蒙古种人在此混居,曾为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过不可估量的贡献。

俗话说,文物就是历史的见证。专家们通过考古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吐火罗人、塞人、蒙古人种(羌人),他们都曾在塔里木盆地繁衍生息过,这在库车、拜城等地域发现了有关证据记载。不得不说,楼兰人也不外乎是这些人类繁衍的结果。

重新发现楼兰,我们重点探寻的是它消失的秘密,一个古代王国的突然消失,绝对不是偶然,而是与社会、自然等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些原因考古专家们已给出了解释,还有一些原因至今鲜为人知。

03、楼兰消失的终极揭秘

从种种现象和历史证明,我个人认为,楼兰王国的消失,最关键的是与生态环境有关,一是罗布卓尔湖的逐渐萎缩,二是严重的沙漠化演变,最终导致了楼兰被沙漠掩埋。

我们可以想象,方圆十多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泊,应该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变化最为激烈的地区。曾经是阡陌交错、渠道纵横、人烟袅袅的交通要冲,如今已变成了一片没有生命的荒漠。这个演变过程、是何原因,都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历史文化课题。

中国考古学家、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炳华,曾对楼兰有较深的研究,他说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我们得到的最让人心悸的结论是:成也在人,毁也在人。这片地区曾有的繁荣景象,以及它的变迁与毁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就在于人类。

记得六年前的冬天,我跟户外驴友穿越沙漠,探访楼兰和小河墓地。意外发现,这两处的墓地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坟墓的周围全用胡杨木围起来,不是围一圈,而是围很多圈。那些枯木直指苍穹,就像士兵围着中间的王者,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后来,我咨询了有关专家,得知这些木头围着的是古代贵族的坟墓,木头围的圈数越多,就代表了埋葬人的身份显赫。一般老百姓的坟墓,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可想而知,无论是小河墓地,还是楼兰王国,都延续了这种墓葬的形制。

1979年,王炳华曾带队发掘古墓沟墓地,其墓葬年代在3800年左右,第二年又在古墓沟东约100公里的罗布泊北侧发现了铁板河墓地,著名的“小河公主”就是在这里出土的,是中国最古老的白种女性干尸,据测定也在距今3800年左右。

相关专家认为,楼兰王国的建立是在秦代或之前,因为罗布泊这一带的墓葬形制差不多相同,再者都是以树木围着坟墓,而楼兰人便是这几处古墓主人的后代。否则楼兰古城附近的墓葬怎么会延续两处古人用木头围住坟墓的形制呢?

可想而知,人类砍伐了1000多年的树木,才会致使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那时的罗布淖尔湖及其补给源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尾闾地带,曾是古楼兰人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域。这片大地上的生命,最关连最为密切的就是罗布湖水,而在人为的肆意控制下才改变了湖水进程。

在这片内陆,新疆考古工作者采集到了五六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说明今天看上去不毛之地的荒漠中,当年不少地点仍是可以进行狩猎、从事采集的天地。

专家经过14C测定年代,王炳华结合出土文物进行分析,得出绝对年代在距今4000年前的古墓沟居民,当时种植小麦,饲养牛、羊,日常用品是胡杨木、兽角、草编类制器。墓地中有六座规模稍大的男子墓葬,墓穴周围都见到七圈圆形列木,更外面还有放射状展开的木桩,形若光芒四射的太阳。

当时,专家们统计了一下,这样一座墓葬要使用大小胡杨木材600多棵。可是他们并没意识到,对身旁林木如此大规模的破坏,实际正在毁灭自身生存的基础。就像俗话说的那样“自作孽,不可活”,人类有时就是自己在毁灭自己。

因此,大肆乱砍乱伐,破坏生态环境,这一恶果,直到距今2000年前的楼兰、鄯善王国时期,才逐渐引起人们的警觉。比如,由楼兰改名后的鄯善王国,就通过法律文书规定:“绝不能砍伐小树”、“严禁砍伐活树,砍伐者罚马一匹”。经过2000年的实践,人们开始认识到滥砍林木、破坏环境对自身生存已经产生严重影响。可惜,这一觉悟毕竟来得太迟,最终导致了被沙漠覆盖。

在楼兰王国,人类利益的驱动又是一个导致环境改变的力量,树木砍伐殆尽,再因罗布泊逐步沙化和盐碱化,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更别说也影响到了与内地来往的交通。随着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一场巨大的风沙瞬间埋没了楼兰王国。

从此,曾经的楼兰王国就这样消失了,这不仅是楼兰的灾难,也是人类的灾难,更是人类沉痛的历史教训。楼兰消失的终极揭秘,其实这就是神秘的内幕。

#楚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