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植物分类学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分类学史三个时期:人为分类系统时期(—1830)(李时珍、林奈)进化论发表前的自然系统时期(1763—1920)(亚当森、裕苏、拉马克、德堪多、本瑟姆、虎克)系统发育系统时期(1883—)(艾希勒、恩格勒、哈钦松、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佐恩、诺?达格瑞、斯特宾斯、田村道夫)近几十年来,植物分类学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边缘学科,如实验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细胞分类学、数值分类学等.特别是生物化学、分于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生命的基本物质核酸、蛋白质的深入研究,这些学科取得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经典分类学不再满足于和停留在描述阶段而向着客观的实验科学发展.1.实验分类学(Experimental Taxonomy)是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种起源、形成和演化的学科.经典分类学对种的划分,常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忽视生态条件对一个物种的形态习性的影响.有些类型表现出许多形态变化,难以划分,这些问题有待从实验分类学的研究去解决.实验分类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改变生态条件进行栽培试验,以解决分类中较难划分的种类;物种的动态研究,探索一个种在它的分布区内,由于气候及土壤等条件的差异,所引起的种群变化,来验证过去所划分的种的客观。
植物分类学 双名法命名规则BR>;根据双名法规定,每种植物的拉丁名必须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前面的词是该种所在的属名,开头字母大写;后面的词是专门说明这个种的种加词,开头字母小写。由这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植物名又称为学名,用斜体或者下划线表示,如夹竹桃的拉丁名<;I>;Nerium indcus,由属名Nerium(夹竹桃属)和种加词indicus(印度的)组成。种加词通常是一个形容词,用来修饰一个物种的独特的、但并非必然唯一的特征植物,或指出了该属、种的产地(之一),或反映出该属、种发现者的姓氏等等。例如,桂花的拉丁名是<;I>;Osmanthus fragrans,属名和种加词分别表明\"花有香味\"和\"芳香的\"之含意,将桂花芳香馥郁的特征充分显示了出来。又如石竹的拉丁名<;I>;Dianthus chinensis,属名表示\"花美丽而清雅\",种加词指出石竹产于中国。再如珙桐的拉丁名<;I>;Davidia involucrata,属名出自曾在我国采集大量植物标本的法国人大卫(David)的姓氏,种加词是\"总苞片\"的意思。珙桐是大卫首先在我国中部地区发现的,因其花序基部有两片白色总苞片,如舒展着双翅的白鸽,异常美丽。科、属、种是植物分类最常用到的分类单位。种\"以上的分类单位是\"属\",再往上是\"科。。
在现代社会,植物分类学还能做什么,有什么意义在花冠是一朵花中所有花瓣(petal)的总称,位于花萼的上方或内方,排列成一轮或多轮,多具有鲜亮的色彩,与萼片比相对较薄,结构与萼片相似而缺少叶绿体。花瓣的鲜艳色彩主要来源于细胞中的有色体与液泡中的花青素类色素(类黄酮)。在含有色体时,花瓣常呈黄色、橙色或橙红色;而含花青素的花瓣常显红、蓝、紫等色(主要由液泡内细胞液的酸碱度所决定)。二者的结合使被子植物的花色彩缤纷,二者都不存在时花瓣则呈白色。花瓣的表皮细胞内常含有挥发油,使花发出各种特殊的香气。花瓣基部常有蜜腺存在,可以分泌蜜汁以吸引昆虫。花瓣在很多情况下是同型的,例如毛茛、海棠、山桃的花,花瓣的形状、大小相同,称为整齐花(regular flower)。但在有些类群中,花瓣常发生明显的分化,例如豆科植物豌豆、黄芪等的花瓣分化为形态大小不等的旗瓣、翼瓣与龙骨瓣,兰科植物的内轮花瓣中有一片特化为大而美丽的唇瓣等,这种类型的花称为不整齐花(irregular flower)。有的花瓣上延伸出或长或短的管状突起,称为距(spur),如紫花地丁、耧斗菜、凤仙花等。有的植物花瓣分化为檐部(limb)与瓣爪(claw)两部分,即花瓣上部扩大形成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