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里多次提到的身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

2020-10-02知识11

《道德经》第13章的“宠辱若惊”该怎么解读? 谢头条问答邀请!老子第十三章文意简洁,语义明了。我在《时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理解,供参考。老子原文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大义译解: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被宠者的地位相对低下,得到宠爱会很惊喜,失去宠爱会很惊恐,这就叫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我们之所以会患得患失,是因为我们拥有这个肉身,若我们的肉身不存在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所以认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还重要的人,才是可以寄放天下的人;认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还可爱的人,才是可以托付天下的人。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对照老子的最后一段话,看看有多少政治家是可以寄放天下的人,有多少政治家是可以托付天下的人。所以别看老子"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段话,看似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实在是极其伟大的政治家,需要举轻若重,认真对待,方能勉强达标。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里多次提到的身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解读 [原文]知人者2113智,自5261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4102者有志;不失其所者1653久,死而不亡者寿。[解读]能看透一个人很不容易,这需要智慧和能力;而一个人要能真正了解自己也很不容易,你能从各方面了解你自己,既看到你的亮点,同时更要注意你的短处,处于顺境不能骄傲自满,处于逆境也不能悲观失望,你才能算是一个聪明的人。能战胜别人是有能力的表现,有时,打败你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战胜自我的人才算真正的强者。知足者常乐,知足者是天下最富有的人。坚持不懈,努力执行的人才算有志者。成功之属于那些坚持到底的人,即使暂时失败也会从头再来,能保持业绩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只有这样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者。[诗译]善于知人是智慧,认识自我才高明。战胜别人有威力,战胜自我强中雄。知道满足就富有,勤奋坚毅志向明。不忘根本能长久,死不忘道是长生。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里多次提到的身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和道理? 《人生成长的启示,老子全文解说》第三十三章:旅途加油站(对应32岁)从25岁开始的人生黄金旅程阶段到此已经走完半程,或许有些人后继乏力,将在此处脱离向上发展,从而遗憾地失去自己后半程的黄金发展机遇。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用于发展所储存的能量走到这一年时不够用了,如同汽车需要加油一样,我们需要在这一年少许停歇一下,为后面几年阶跃式发展加一加油。说到加油,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没有能量不够的情况,偏偏在这一年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实际上,如果人生是个平稳的线性发展,那么就不会在此处出现后力不继的状况,因为此时的人正处在精力旺盛的成熟阶段。导致系统能量不够的原因是接下来的几年,这个壮年之人将迎来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大幅度、跨越式发展。这个跨越式发展期时间不长(4~5年),但跨越的幅度巨大,到了这个发展期的尾端,基本上要为人的后半生的生存模式确定基调。在走过人生的四个阶段之后,自37岁开始的人生第五个阶段是继续扩展自身的疆界,还是停住扩展势头、甚至收缩自己的空间都取决于从现在开始的,未来几年的发展成果。由此看来,目前停在此处等待加油的人文系统需要一次深度的休整和彻底的能量补充。如果说补充能量,怎样做。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里多次提到的身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世人皆注重于宠爱与羞辱的差别 所以一旦遇有外来的宠爱或是羞辱 就感到惊慌而不知所措贵大患若身 而圣人就不同了 对于别人的宠爱 就好像我们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 因为人身是四大(水火风土)假合何为宠辱若惊为什麽宠爱及羞辱会让吾感到惊慌呢宠为上 辱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为宠辱若惊因为宠爱就好像得到功名富贵一样 有一天恐怕又要失去 而羞辱就好像被辞职的人 将要受人嘲笑何为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为什麽有身体是祸患呢 因为人生在世 有了此身 便有生老病死之苦 所以圣人便将这个身体当做祸患 更将别人的宠爱与羞辱看成 我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 可以寄天下所以有道的人 他虽然得到尊荣的地位 但是他不视为自己的荣耀 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尊贵 就是天下人的尊贵 自己的荣耀 就是天下人的荣耀 像这种有道之人 我们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爱以身为天下者 可以托天下因此 如果有人贵重自己的身体 但并不为了贪享荣华富贵 而是为了拯救天下众生的大任务 像这种人 我们就可以将天下托负给他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里多次提到的身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如何解读《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谢谢邀请。《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进一步显示老子的哲学是一种调和的哲学。人世间,矛盾、争斗、对抗、无处不在,老子以看似无为、低调、从细微处着手的最佳方式,将这一切无用的对抗争斗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排除了这些不必要无形的困难,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最终成就一番大事。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其事好还”一句中“还”读什么 我听了好几个语音读朗版的《道德经》,都是念的 huan(二声)。

道德经三十三章感悟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段话有向内和向外的维度。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这都是讲向外的维度。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是讲向内的维度。从小我们常常认为的聪明是可以识人,分辨别人;我们认为的强人是可以战胜别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认识到人最大的聪明和强大是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可以战胜自己。其实整段经文,第一句就可以把整章内容概括。人因为有了自知之明,他就可以战胜自己的私心杂念,他就可以守住自己的本分,立定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意志,他也比较容易感到满足。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都是建立在对自己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而自知之明的基础是要回到道,守住道。富,有志,久,寿这些都是执道之得,是末不是本。这个知足必须建立在道的基础上人才会真正地长久地感到富,因为道才是生生不灭,恒久不变的,而道是向内求,不向外求的。如果建立在向外求的基础上,比如对外界名利权势的追求上,那么永远没有恒久的富。说到这里,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教导向外求,要永远不知足,认为这是积极进取,要求上进。

#道德经#国学#读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