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铜矿的地貌特征 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东川铜矿采冶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初年就有采矿活动,到明末清初采冶已具相当规模,清朝乾隆年间可谓鼎盛时期。地质调查,从1873年至1949年前,曾有不少中外地质学家到东川考察地质矿产。在《中国矿床发现史·云南卷》(1996)已有详细记述。1951年4月,即在东川矿区进行铜矿地质调查,重工业部物探队也在此开展物探工作。1953年洛吉诺夫、孟宪民、黄汲清等认为汤丹矿化范围较大,铜矿资源丰富,应列入勘探区。同年,在汤丹的落雪组底部和中部找到了巨厚的铜矿体。1955年提交了《东川铜矿储量计算报告书》,探明铜储量136万吨,1957年结束第二期勘探,提交了《东川铜矿储量计算报告书》。接着对石将军、滥泥坪、白锡腊、新塘等铜矿床进行勘探。年末,累计探明铜储量达210余万吨。至此,东川铜矿田于50年代的大规模地质勘探工作基本结束。东川铜矿进行大规模建设,始于1958年。先由原苏联,后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进行采选设计。因民、滥泥坪采选厂于1960年先后投产。落雪、汤丹马柱峒也分别于1970年和1977年投产。目前,这四个矿山仍在持续生产。从1979年开始年产铜精矿已连续稳定在1.5万吨以上。1996年年产铜精矿达到1.75万吨。近年来。
山西省垣曲县胡家峪铜矿 胡家峪铜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毛家湾镇境内,是中条山中段胡篦型铜矿床的代表性矿床之一。矿区内铜矿带及矿体严格受倒转向斜和地层控制,累计探明铜金属量超过1×105t,矿床前景广阔。胡家峪铜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板块南部鄂尔多斯地块与河淮地块接触带南端中条山三叉裂谷内,胡家峪断层和胡家峪同斜向斜上。区内前寒武纪地层中已发现的铜矿床有20多处,是我国大型铜矿床集中区之一,成矿区带属于中条山-王屋山Cu-Au-Fe-铝土矿成矿亚带。1.矿区地质简述(1)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有中太古界涑水杂岩,新太古界绛县群,古元古界中条群、担山石群,新元古界汝阳群、西阳河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新生界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等。其中古元古界中条群的篦子沟组是本区铜矿床的主要赋存层位,同时也是中条山Pb、Zn多金属贵金属和放射性铀矿的矿化层位。(2)构造矿区内地质构造较复杂,主要以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为主,发育有胡家峪沟断层(F1)和胡家峪同斜向斜。胡家峪沟断层横贯矿区中南部,为一逆断层。在矿区内西南部走向为近南北向,向东转为近东西走向,断层倾向北西或北。胡家峪同斜向斜位于矿区西北部,轴向为北北东至南南西向,向北北东仰起,。
(四)沉积岩中的层状铜矿床——山西省垣曲县胡家峪铜矿? 1.矿区地质特征山西省胡家峪铜矿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处中条三叉裂谷的交接部位,是我国华北、华南两大板块的交接部位,在成矿区带划分上属于中条山铜矿集中区(许庆林,2010)。中条山铜矿集中区是我国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区之一,发育的矿床有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峪、老宝滩、桐木沟、剪子岭等,矿床类型有胡蓖型、铜矿峪型、落家河型、横岭关型等(图3-11)。胡家峪铜矿是中条山中段胡蓖型铜矿的代表性矿床。图3-11 中条山区域地质矿产略图(据孙继源等,1995)1—第四系松散堆积物;2—古生界;3—中元古界汝阳群;4—中元古界西阳河群;5—古元古界担山石群;6—古元古界中条群;7—新太古界绛县群;8—中太古界涑水杂岩;9—西阳河期辉绿岩(脉);10—中条期岩浆岩(脉);11—断层;12—铜矿床、矿点2.矿体特征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古元古界中条群界牌梁组、龙峪组、余元下组、篦子沟组、余家山组及新生界第四系等(图3-12)。其中,篦子沟组是中条山胡篦型铜矿床的主要赋存层位,铜矿化普遍,岩性变化大,依岩性不同大致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主要为二长片岩、绢云片岩、石榴子石片岩、绢英岩、石英岩夹透镜状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