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唐宋八大家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欧阳氏藏书章

2020-10-02知识79

欧阳世家祖先到底在哪儿? 关于欧阳这一姓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 欧阳复姓出自姒姓。欧阳姓为禹王的后代。禹之子启建立了夏朝,传至少康,封支庶子于会稽,建立越国,战国时期越王无疆亡国于楚。无疆受封于乌程欧阳山之南。古代时以山南为阳,故称欧阳侯亭,其后代子孙遂为欧阳氏。二、郡望堂号郡望:1 渤海郡: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堂号1 画荻堂:宋朝的欧阳修,从小就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堂,但是母亲非常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于是决定自己教他,买不起纸张,母亲就以地作纸,以荻当笔,教他识字。经过刻苦的学习,欧阳修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和对朝廷有用的人。http://www.21wing.com/sehui/show.asp?id=11621

唐宋八大家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欧阳氏藏书章

严嵩是奸臣吗?5 严嵩(1480年-1567年)明朝时代人,字惟中,号介溪,藏书家,专国政达20年之久,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江西分宜(今属江西)人。弘治进士,授编修。嘉靖中,任武英殿大学士。严嵩当上内阁首辅,独揽大权,在同时,世宗已把所有朝政事务都由严嵩所管理,此时除了严嵩、道士和左右近待外,基本上没人见过世宗的一面。专国政20年,官至太子太师。恃宠揽权,凡有陈述时政者,皆斥戳杀。文武官吏如夏言、曾铣、张经、杨继盛等,劾他有十大罪五大,皆被巫杀。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弹劾其父子,他被革职,家产被没收,不久病死。家藏秘册极多,大多是劫来之物。据《严氏书品册页目》著录,家藏手抄本宋元书籍2613册,后入大内书库。经史子集诸书,计5852部,道佛各经计914部。家被抄后,所藏书籍皆发给各儒学收贮及各寺观共诵。王世贞《朝野异闻录》称:籍设,严嵩家宋版书籍6853部。著有《钤山堂集》35卷。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旋病休归里,读书8载,诗文峻洁,声名始著。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还朝复官。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奉命祭告显陵,归而极言祥瑞,明世宗喜。几年内先后迁其为吏部右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

唐宋八大家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欧阳氏藏书章

我国古代书法家有哪些? 楷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赵孟俯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邢张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昊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祝允明。二沈: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鲜赵:指元代书家赵孟俯、鲜于枢。又称元“二雄”。赵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韩愈石鼓歌》、《苏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米薛:指北宋米芾、薛绍彭,后者代表作如《杂书卷》等苏黄米蔡:指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氏代表作如《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

唐宋八大家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欧阳氏藏书章

复姓欧阳的由来? 「欧阳2113」姓的源头欧阳」姓的源头有5261两个:一、夏4102禹的后裔。夏禹之后,传1653到第六个君主,便是少康。少康的儿子,改姓欧阳,是为欧阳姓的一支。二、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裔。春秋时,越王勾践的第七代孙无疆,把他的儿子蹄封到乌程欧余山,任欧阳亭侯的职位。后来越国被楚国灭了,蹄的后人,便以官职为姓,姓了欧阳。这一支的后人,有些继续姓欧阳,也有一些改姓欧。姓「欧阳」的著名人物书法家欧阳询最初学习王羲之的字,在字体的「险」和笔力的「劲」方面,能够青出于蓝,比王羲之还要好。他的字结构严谨,所以学习书法的人都喜欢学习,其中常为人临摹的便是他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刻。区、欧、欧阳三姓同宗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

#欧阳姓#少康#书法#宋朝#严嵩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