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读那么多书都是在自嗨?三个高效方法,带你走出“伪学习怪圈”

2020-07-19新闻4

引言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A:明明看完了一本书,看的时候觉得收获巨大,但是过了段时间后当朋友问起书中都讲了些啥时,突然脑中一片空白。

B:人家说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明明读了上百本书,下笔却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可能只是在“伪学习”。

伪学习,让你一直沉迷在美好的假象中

对照一下,你有没有这样的行为?

1. 习惯性收藏干货却从不整理。

看到好的内容,觉得受益匪浅,赶紧一键收藏转载的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中。但是所有的学习也止于这个收藏的动作,甚至同一篇文章收藏了四五次都不自知。

2. 自嗨式学习。

为了缓解的知识焦虑,每天看书、听课、打卡一条龙,耳机还经常播放这得到、喜马拉雅的各个音频课程,一副十分繁忙、非常勤奋的样子。各种概念随口就来,元认知、思维模式、认知升级……问具体什么意思,根本解释不清楚。

3.沉迷学习却从不解决实际问题。

说要学写作,于是买了一堆的写作书籍,每天也是勤勤恳恳地看,还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划重点、做笔记,做思维导图,却迟迟不肯动手写第一篇文章,理由是还没充分准备好。

以上种种,都是伪学习的表现。

什么是伪学习?

伪学习,简单的理解就是“假装学习”,也就是根本没有学进去。为什么说很多人是在伪学习,就是因为他们只完成了“学”这个动作,却没有完成“习”这个对知识的输出和转换。这种伪学习常常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伪学习的危害

伪学习最大的作用就是缓解自己的知识焦虑,但它无法给我们带来真正的价值。如果我们一直处在伪学习的状态,只是浪费时间、精力,根本没有任何进步。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学习的本质》:所谓学习,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先有概念”,也就是从一个既有的解释网络,过渡到另外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网络,以处理眼下的情景。

这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有知识增量,也就是找到了一个更加合理的对信息的解释。

第二,对知识的应用,将其勇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习的闭环

为什么我们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和理论,真正要用时却觉得头脑一团乱麻,就是找不到想要用的那个知识?那是因为根本我们根本没有完成学习的闭环。闭环,也叫反馈控制系统,是将系统输出量的测量值与所期望的给定值相比较,由此产生一个偏差信号,利用此偏差信号进行调节控制。

学习闭环,指的是通过输入、加工、输出、迭代,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输入

输入,就是我们把很多新知识概念输出到我们的大脑中。

知识的输入方式方式有很多种,比如

1.阅读书籍。

2.阅读优质文章和专栏。

3.音频和视频课程。

4.牛人的授课或分享。

我们很多人理解的学习,其实就是“输入”这个阶段。为什么我们乐意将学习停留在这个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学习是最有爽的,很多新概念、新知识的袭来,会让我们有一种学习的快感。

加工处理

当我们完成知识的输入动作时,接下来就是对它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对知识的吸收和大脑的转化,把它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结,让它变成我们自己理解的知识。

加工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

做学习笔记,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跟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消化知识点。输出

输出的过程是对知识的一次梳理,更是知识的实际应用。输出的过程本身也是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高效学习,重要的不是向自己输入知识,而是将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输出。高效学习关键在于能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能找到独特切入点来输出知识。

输出的方式有哪些?

第一,向他人教授。

我们都听过“教是最好的学”这句话。因为,我们在教他人之前,必须自己先把所有的概念理解清楚,如果遇到卡壳了,我们就会先想办法把它弄清楚,直到完全理解。

第二,把内容写出文章。

写作讲求逻辑性,它可以让我们对学到的知识做一个最完整的梳理。在这个不断凝练和浓缩的过程中,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而且写完之后,我们还可以得到其他人的审查和反馈,这也是对知识最好的检验。反馈迭代

当我们完成输出的动作之后,无论是教还是写,我们都会得到来自外部的反馈。而根据这些反馈,然后我们可以针对性对里面的问题点进行改善来进一步升级迭代。

为什么外界的反馈对我们如此重要?

如果我们只是自己一个人摸索研究,没有经受外部的反馈,我们是很难发现自身知识系统里的逻辑漏洞,甚至概念错误。而如果这些概念错误没有被指出来,我们就无法持续成长。一旦没有成长,就会打击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很多人开始时兴趣高涨,慢慢地就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半途而废的原因。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但是没有得到外界的反馈激励,也会让我们没有动力继续进行下去。无论是结果的反馈还是精神的肯定,都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动力,让我们愿意继续在这个方向上精进。

为什么说“读破万卷书,未必下笔如有神”?因为读破万卷书只是形成了知识输入的动作,没有经过输出环节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和检验,这些知识在我们的大脑里面可能只是形成了零碎的表面记忆。如果没有定期对这些记忆进行有效提取,这些记忆就如同写在沙子上的字,风轻轻一吹就抹平了。

高效学习法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面临两个困境:

第一,知识学完以为都懂了,但其实真正要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过一知半解。

第二,看似学了很多知识,但是都碎片地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真正需要的时候根本无法从大脑中有效提取进行应用。

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成果事半功倍,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两种情况分别介绍一个高效的学习技巧。费曼技巧:教是最好的学

为什么我们经常看书的时候感觉收获满满,但盖上书就忘得差不多了,要是这个时候别人问,书中到底讲了些啥,三两句话就说完了。

费曼技巧,又称费曼学习法,是一种“以教为学”的学习方式,这个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我们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后,把这个概念用最浅显直白的语言解释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听。当我们能做到不用术语、语言简练,他也能听懂,我们就算真正学会了。

对费曼技巧来说,用自己原本熟悉的知识,去理解一个新的知识,这样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为什么费曼学习法是高效学习法?

因为当我们通过输出,就会检验到自己哪些知识似懂非懂,哪些知识一知半解。对于这些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薄弱点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大量输入,在输入的同时也对它进行加工,这就把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的效率比被动学习要高出好几倍。

费曼技巧具体如何操作?结合前面学习的闭环的步骤,我们可以按照这5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拿出一张白纸,写出自己学到的一个新概念或新知识。

第二步:想象着我们要向其他人解释这个概念,然后尝试把对它的理解写下来。写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哪个地方卡壳了,卡壳了地方就是我们的薄弱点。

第三步:对于卡壳的部分,通过书本,网络或者向其他人请教,把这个薄弱的知识点理解透彻。

第四步:检查自己的讲述是否准确,是否可以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或者举出更容易理解的例子。

第五步:真实地向他人讲述知识点,并得到他们的反馈,再根据反馈进行修正。提取是最好的存储

吴伯凡老师在他的《认知方法论》专栏中,曾有个比喻:我们可以把大脑分成四个区域,我们学习某个知识的时候,它首先进入到了我们大脑的预备区,当我们对它进行应用的时候,就等于把它转移到提取区。经过使用,加深了对它的理解,它就进入到了存储区。在存储区内的知识,我们对它有更深的记忆,比较不容易被遗忘。至于那些剩下没有被提取的,一段时间没有用,就进入了遗忘区。

所以,只有经常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提取,才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的应用。

为了提高知识提取的效果,要注意几个关键点:

第一,增强提取难度。

不同的提取强度对知识留下的记忆是不同的。通过我们想掌握的知识深度,我们可以选用不同提取难度。比如以下几种:

1. 用笔记本做笔记

2.把知识写成文章

3.把知识写成专栏

4.把知识写成书

通过这几种处理方式,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多次重复提取。

在学生时代,我们都了解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知道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所以我们需要定期对知识进行提取。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信息进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这种记忆法就被称为艾宾浩斯记忆法。

前面说过,为什么有的人能重复收藏一篇好文章而不自知?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收藏完就把它抛到脑后了。把这些收藏起来的,好的知识定期进行复习,远比我们不断地去阅读新的书籍和文章要好得多。

搭建知识体系

我们经常看到网上对碎片化知识学习的批判。他们觉得碎片化学习没有用,因为碎片化学习到的知识也是碎片的,根本成不了体系。而这些碎片化知识像小石子一样散落在大脑的各个角落,到真正想要用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去哪里找。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很多知识明明好像学过,但是要用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看到别人提起的时候恍然大悟:没错,就是这个!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平常我们的知识都是零散地存在我们的脑区,就像散落各地的小石头,当你突然想用的时候,是不知道到哪去找寻这一块小石子的。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小石子搭成一个房子,小石子就有了一个非常稳定的位置和结构,牢牢地存在我们的大脑中。

这就是把碎片化知识搭建成稳定的知识框架。

关于这一点,得到《超级个体》的古典老师提出过一个叫“知识晶体”的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情况。晶体是由大量微观物质单位按一定规则有序排列的结构,这个结构是相对稳定的。比如钻石,就是因为内部的晶体结构非常稳定,所以它就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

那什么是知识晶体呢?它指的是通过在知识点之间形成像晶体一样稳定的结构,这些知识就不会零零散散地单独存在。

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建立树状结构,就像一本书的目录。

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一般都会先翻阅书的目录,这样我们对里面有涉及到哪些模块和内容就一目了然。这个目录,就是整本书的框架,它管理着这本书的内容。

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先给它建立一个目录册,把学到的知识都相应地存储在目录的某个位置的方式,从而给它建立了一个稳定的结构。

比如我们说到学习的方法,就会想到学习闭环的四个步骤:输入-加工-输出-反馈,每一个步骤下面又会分为不同的小步骤。而学习法本身可能是提高认知水平里面的一个子目录。

如何建立这个目录,可以用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将发散性思维形象化的方法,通过一个中央关键词,用放射状的发散形式连接其他关联项目,将思路变得更为条理和深入,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

现在常用的思维导图工具有Xmind、mindline、幕布等。我自己常用幕布,手机电脑都可以同步,既可以随时更新,又可以随时查看。

第二,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把它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关联甚至绑定,这样不仅能复习旧的知识,还能让新知识产生和旧知识产生连接,它们因此也会更加深刻地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比如说当我学到“羊群效应”的时候,我想起以前似乎学过另一种理论-破窗效应,但我不知道两者的差异。于是我马上搜索这两个理论的意思,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这样,我就理解了两者的相似,以及差异:

两者的相似是,都是体现大众对自己的影响。

羊群效应,是因为大众的影响,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破窗效应,是因为大众的影响,激发了自己的行为。

就这样,我一下子记住了两个理论的对比,以后再想到相似的情境时,就能从大脑的储存区里调用出这两种理论。

当我们建立了知识的体系之后,反而有利于碎片时间学习碎片知识,因为我们可以把它及时归纳到相应的目录中,这样一来,它就一点都不“碎片”了。

总结

伪学习不能让我们真正地学有所成,只是给我们带来一些学习的快感。想要真正了解掌握一个知识,我们一定要对它进行深加工,通过输入和输出完成学习的闭环。另外,我们还介绍了几种高效的学习法

第一,以教为学的费曼技巧。

第二,提取是最好的存储,刻意练习加强提取难度,让知识更入脑。

第三,搭建知识体系,让知识形成稳定的结构。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