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苏东坡的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包含了什么系统哲理 苏东坡 为何不在指上听

2020-10-01知识12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是什么意思?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是什么意思? 【意思】2113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5261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4102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1653?【出处】《琴诗》【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扩展资料【赏析】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为什么能过目成诵?他的愚钝之法指的是什么 因为苏东坡是真正的天才,是中华文化史上最富于天才的伟大文学家、艺术家,实在是文化史上一个无法形容的奇迹。他在诗词文书画这些当时最主要的主流文化领域都获得了一流的成就,任何人只要在其中一个领域达到他这样的成就,就足以永垂不朽,苏轼居然凭借一人之智兼而有之,实在令人叹服!尤其是他的散文,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散文的最高成就,与西汉司马迁的史传散文形成双峰并峙。我想,五千年文化史中,比苏轼勤奋读书,比苏轼阅历丰富,比苏轼命运坎坷的人不乏其人,但是他们能有苏轼成就的十分之一,就可称得上五百年一遇的天才。所以,苏轼的成就,天赋占99%,勤奋及其他占1%,这种天才,五千年来只有一个,可算是万年一遇了。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苏东坡才出来见他。客人很不高兴。苏东坡解释道:“我正在抄《汉书》。客人听了反而很不理解。凭他的天赋和“过目成诵”的才能,还用得着抄书吗?苏东坡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抄写 3 遍了。第一遍每段抄了三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了。客人半信半疑地挑了几个字一试,苏东坡果然应声能背出有关段落,一字不差。苏东坡的“过目成诵”原来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啊。其实苏东坡。

有关苏东坡 乌台诗案\"在很多地方 被称为 中国第一个文字狱,制造文字狱的人其实 就是 在那 瞎叫。一方面 神宗 还是比较欣赏 苏轼的,另一方面 神宗 也不是白痴,没必要就因为这就 。

苏东坡的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包含了什么系统哲理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译文]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出典]北宋 苏轼《琴诗》注:1、《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2、注释:何:为何。译文: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来自谈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系统哲理:所以,说琴声在指头上,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在琴上,是机械唯物主义。琴声既来源于琴,琴是琴声产生的客观条件;又来源于弹琴的手指(手指听命于富有意蕴和乐感的心灵),传递心灵的手指是产生琴声的主观条件。琴与手指对于琴声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并不是说,琴与手指对于琴声的作用是平分秋色的。不同的条件下,它们的作用是有区别的。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审美修养高的人更容易发现它的美的属性,并与之感应、交流,从而产生美。当然,客观事物所具备的审美性质、属性、条件越丰富,也越能与人的心灵统一而产生美。可见,琴声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

苏东坡作

一个语文问题——苏东坡 一夕是歹,化身人归去是匕,合在一起是死凡夫一点无是几,八千几合在一起是秃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越多越好)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苏东坡和佛印是好朋友,佛印的出家与苏东坡是有大因缘的。佛印本是江西饶州府浮梁县人,俗家姓谢名端卿,打小儿学习儒书,很有才气。后来。

#苏东坡#文化#琴诗#宋朝#佛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