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长平之战中总被忽视的“另一面”,其实也是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

2020-07-19新闻7

文|飞鱼说史

战国的历史,离不开战争。

短短几百年的历史,大大小小的战争多达百余次,可以说当时华夏大地上的诸侯国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不是主动进攻它国,就是被它国进攻。

想要凭“实力”独善其身,难,很难,说的绝对点,那就是几乎不可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

就连在春秋时期被誉为“礼仪之邦”的鲁国,那也是曾和齐国等周边诸侯国打的不可开交,所以又可以说,是时代赋予了战国最为鲜明的“战”的特征。

既然说到了战国时期的战争,那么长平之战一定是无法被绕过去的,因为这场战役涉及人数之众多、影响之深远、战况之惨烈等都是其它战役无法可比的。

不过,当我们用现在的眼光看待这场战争时,不少人只是看到了秦赵之间综合实力的悬殊,也有人只是单纯地以战争的眼光看待长平之战。

但这并不是全面的,而长平之战中总被忽视的“另一面”,其实也是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

长平之战

那么这个“另一面”指的是什么呢?是秦赵两国之间的外交活动,而我们如果从秦赵的外交活动看长平之战,亦能看出秦国打败赵国并不只是一次军事上偶然的胜利,而是一场必然的结局。

本篇我们就单纯地从秦赵之间的外交活动的角度,聊聊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因外交活动而起。

韩不能守上党,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史记·赵世家》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大决战,不少人认为,这场战争是秦赵两国直接军事冲突而诱发的战争,其实不然,因为这场战役的爆发点,是一场外交,确切地说,是外交上谈崩的后果,正如上述引用所说,战争的爆发点是韩国的上党郡。

过程是这样的,秦国经过数年的精打细算,终于切断了韩国上党和国都新郑之间的联系,韩王看到这种情况,那就干脆做出了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的决定,这虽然是没有骨气的决定,但在当时对一心想要自保的韩国,也不失为一条权宜之计。

长平之战

但是韩国原来的上党郡郡守听到韩王的决定后,不愿意割让领土,并且还向韩王表示愿意与上党共存亡,韩王听闻,那叫一个气,心想着,你只是一个打工的,领土是我的,我想割让就割让,你在这充什么英雄,于是对其撤了职,换上了看似很听话的冯亭。

为何说冯亭只是看似很听话呢,因为冯亭到了上党郡之后,把韩王交给他的向秦国割让土地的任务完全抛之脑后了,他不仅没有把上党交给秦国,反而把上党献给赵国,赵王面对这个大馅饼,那自然是抱着不吃白不吃的心理,对韩国上党郡进行了全盘接受。

由此可见,长平之战是韩、赵、秦三国之间,因为上党郡归属问题,进行你来我往外交活动的交锋之后,而秦国得到了不能接受的结果。

秦国的外交活动使赵国换将。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国经过长期的谋划和军事活动,终于把韩国上党郡这个“鸭子”煮熟了,结果被冯亭拱手送给了赵国,这结果不能接受,也不能忍,于是秦国派大军攻打韩国的上党郡,赵国的廉颇不敌,退守长平,两军就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对峙。

当然在赵国退守长平之前,秦赵双方还爆发过小规模的战争,结果赵国的廉颇不敌秦国的王齕,当然这并不能说廉颇不厉害,只能说明王齕带领的秦军比较勇猛,面对这种情况,廉颇选择了防守,这让秦国犯了难。

老将廉颇

当战争僵持不下,或者说王齕无法攻破廉颇的防御时,秦国上下君臣都犯了难,毕竟在他人之国打持久战,这本来都是吃亏的嘛,于是秦国的外交又开始活动起来,这项活动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以年轻气盛的赵括,换下善守老辣的廉颇。

既然是外交活动,那自然要金钱开道,于是秦国的“间谍”们,带着大批的金银财宝到了赵国,不仅收买了赵国的官员让他们说廉颇的坏话,而且散布了秦国不怕廉颇而只怕赵括的谣言。

谣言飞到了赵王的耳朵里,分不清忠言还是谗言的赵王信以为真,于是让赵括带领30余万赵国士兵开拔长平,换下廉颇,而事情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秦国惨胜,赵国大败,正如史料记载:(赵国被秦军)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国的外交活动使秦军退兵。

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当长平之战战败的消息传回赵国的时候,举国悲痛,因为赵国的青壮年,在这一战中几乎损失殆尽,正所谓:赵氏壮者皆死长平。

而在赵国臣民沉浸在悲痛的阴霾下无法自拔时,巨大的危机再次向赵国袭来,因为“杀神”白起带着秦国的士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对于赵国来说,民众还未来得及为失去的家人痛哭一场,灭国亡族的危险却又到来了,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

长平之战

面对此情此景,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赵国知道战场上已经失败的一塌糊涂,为今之计,只有学着秦国开始走外交救国的路线,赵国找到的人是纵横家苏代,史料记载: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

苏代倒也不客气,毕竟他无数次梦想着能像苏秦一样,纵横捭阖,于是他带着赵国交付的重金,敲开了秦国丞相范雎的大门,然后以白起之功会危及范雎相位为切入点,直击范雎贪恋权势的心灵,正如上述引用所说“无以为武安君功也”,范雎听到苏代的话,认为就是这个道理。

最终苏代成功地说服了范雎,赵国以外交救国的路线也成功了,因为范雎成功地说服了秦王退兵,正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得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

秦赵的外交活动使其余诸侯左右摇摆。

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先是以外交活动孤立了赵国,并在战争之中,用外交手段逼迫山东诸侯放弃救赵,这也导致了秦国在和赵国进行长平大决战的时候,其余诸侯都成为了置身事外的“看客”。

但是秦国打赢了长平之战后,白起想着灭亡赵国,这让其余的诸侯如芒刺在背,而赵国为了自救,也开始积极动用外交手段。

长平之战

赵国的平原君先是拉来了楚国援军,后来又说动了魏国的信陵君前来救赵,正如上述引用《史记》中的记载,此外《战国策·赵策》亦记载: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信陵君发兵至邯郸城下,秦罢兵,面对楚、魏、赵三国的共同打击,秦国想要灭亡赵国的计划最终破产。

这也导致了白起未能取得灭国之战的成就,而赵国亦解除了灭国的危机,从而使得赵国最后一位良将李牧,得以在赵国灭亡前的几十年,凭借一已之力数次挫败强秦的进攻,最终秦国还是用外交手段,让赵王杀了李牧,从而自毁长城,李牧死后,王翦才得以灭亡赵国。

结束语:

从秦赵的外交活动看长平之战,可知秦国打败赵国并不是一次偶然,在长平之战的前前后后,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一次又一次影响了战争的走向和战国的局势。

长平之战

那么为何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外交活动会有超凡的威力呢,这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所致,诸侯各国合纵连横,也会让对战双方的军事实力发生转变,从而决定使得最终的胜败受到影响。

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而外交活动只能挽救国家一时,而不可永久强大,秦国通过远交近攻实施各个击破,就说明了外交并不是坚不可摧的,而是有漏洞的,而漏洞就是国家的利益,正所谓:没有永久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先秦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