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中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什么意思? 各位大神们,古诗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的是第一、三、五句的最后面那字可以不用押韵,也就是不论押不押韵。第二、四、六句的最后那字必须押韵分明。
格律诗,若平平仄仄仄平平为平平仄仄仄仄平,请问怎么拗救? 平平仄仄仄平平是无法拗救得。第三字可变平,但第六字不能是仄的、如果平平仄仄仄平平变成平平仄仄仄仄平那就是失律了不过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五拗六救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格律诗,若平平仄仄仄平平为平平仄仄仄仄平,请问怎么拗救? 仄仄仄仄仄,按格律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前二字和后一字均合格律,只是三四字不合。第三字为可平可仄,因此不计。而其中第四字为关键,不符合就不能称为律诗。办法是将下一句第三字由仄改平,就“救”了前面第四字的“拗”。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第二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平仄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按格律这句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实际诗句的上联第三字可平可仄,不计。第四字本应为平声,现“不”字是仄声,是拗。下联第三字本该用仄声,现用了平声的“吹”,是救。经过拗救,又属符合格律了。
求一首古诗,格式要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偶句押韵,必须是自? 古诗的种类很多。其中,“律诗”,如“七律”、“五律”,都要符合特定的“格律”。平仄声(音律)是诗词格律的组成部分。在宋词中,有许多词牌。每种词牌都有自己特定的格律,对平仄声也有严格的规定。有些古诗,对平仄声没有严格要求。此类视作,常被称为“古风”,如李白的名作《将进酒》。
诗词格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这样算不算出律? 从你的格式来看,这是五言绝句的形式。最后一句,三字皆平,犯孤平。需要拗救。所以应为出律了。孤平,即句末三字均为平声,律绝写作大忌。在平仄相对中,每句第二个字很关键,同一联中需平仄相反。绝句中,第二句第二字的平仄,与第三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问题:什么是唐诗的三仄尾?格律诗诗中不能出现三仄尾吗?前言唐朝格律诗中的三仄尾很常见,而且作为格律诗的变格之一,也有很多有名的佳作流传于世。一、什么是三仄尾?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1.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2.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3.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4.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其中 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有两种变格,一种是平平仄平仄,一种就是三仄尾:平平仄仄仄。清咸、同年间诗人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便说: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二、格律诗中得三仄尾1、《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被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五言律诗目录下,是一首平起仄收的“偷春格”五言律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这首诗有两个三仄尾:清晨入古寺,平平仄仄仄。山光悦鸟性,平平仄仄仄。2、诗圣杜甫的《初月》光细弦岂上,影斜轮未安。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第一句和第五句都是大拗,对句用第三字平声救拗,这里不细说。单说三仄尾:微升古塞外,。
仄仄平平仄仄平开头的七律,写出整首诗的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1,平2)221121111221222211211主要看每句二四五字及最后一个字每句上半句和下半句第二字要对,上句下半句与下句上半句要粘,二四字相反,四五字相反。
关于古诗格律的一些问题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