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发生的靖难之役,事实上就是老朱家内部为争夺皇权而进行的一场内战。起因是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藩,而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不甘心失去既得的地位,同时也是因为他素怀当皇帝的野心,于是叔侄两个就为了争夺皇位明刀明枪的干了一架,这一架一打就是四年。
1399年8月末,建文帝派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前往平叛,在北京西南真定部署的13万大军两周内宣告失败。此后,李景隆挂帅,他趁朱棣外出合围北京,燕王回归即在三周内再败。1400年5月,北直隶中部保定附近的白沟河岸大战中,李景隆期望一举歼灭朱棣部队,但苦于暴雨洪水阻碍。双方投入了60万人马,李景隆一方拥有先进的火器装备,但仍然失败,一退再退,从保定退到德州又退到济南。
公元1402年,朱棣和朝廷军在宿州交战,朱棣失利,将士们想返回北平。朱棣的皇帝梦将要破灭,幸好大将朱能鼓励诸将说:“诸君勉矣!汉高十战而九十不胜,卒有天下,岂可有退心!”这样一来,朱棣才算稳住了军心。在朱棣稳定了军心后,朱允炆却让占据优势的朝廷军撤回,给朱棣反攻的机会,因此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朱允炆亲手把自己的王朝给葬送了。
士兵的素质是在平时的训练,和将领战场指挥下发挥出来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以看出日常的训练备战及其重要。建文帝手下的南军士兵,身处多年的和平环境下,平常只是维持维持治安,没有上过真正的战场拼杀,更缺乏有效的针对性训练。而反观燕军士兵,镇守边关,时刻面对着来自关外的蒙古骑兵势力,再加上朱棣亲身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一直就是严格训练士兵,积极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