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看三国,感到最让人惋惜的,莫过于219年,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可一转眼,又接着丢荆州、走麦城,死在了孙权刀下。
与关羽恩若兄弟的刘备,被孙权的背信弃义所激怒,他称帝后,起倾国之兵,准备夺回荆州,教训教训孙权。可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伐吴的计划一出,竟然遭到了空前的反对。尤其是诸葛亮、赵云这些荆州元老,在朝堂上直接反对刘备的方案,这也弄得刘备下不来台。他接下来的伐吴计划,又该如何才能施行呢?
第一,是调兵的问题。在《三国演义》里,说刘备是起大军七十万,连营几百里。而实际上,三国里蜀国的军事力量最弱,根本没那么多兵。而刘备还需要拿出一部分兵力防守曹操,能拿出来征伐孙权,大概也就是七、八万人的样子,加上沿途攻克的区域需要留人防守,他真正能带上前线的兵力,也不过四、五万人,可能还不如东吴陆逊的兵多。
第二,是遣将的问题。对付孙权,刘备想到的第一个主将人选是张飞。一是他能力没得说,张飞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二是因为此乃复仇之战,张飞跟关羽、刘备感情深厚,执行力上肯定更没问题。可就在出征之前,张飞却突然被部下所杀,给刘备的东征埋下了阴影。无可奈何的刘备只能另选他人,该选谁为好呢?
因为攻打荆州,可能涉及到水战比较多,而且还需要对荆州地理山川比较熟悉的人,所以,像马超这种熟悉骑兵作战的猛将并不适合,所以,只能优先从荆州来的嫡系中考虑。
首先考虑的人选是诸葛亮。有人曾发文质疑过他的军事能力,实际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军事奇才,后来他带领蜀军平定南蛮,五出祁山,也是败少胜多。不过,此时益州刚刚平定,需要一个荆州派的嫡系在成都坐镇,以防止有变,军政俱佳的诸葛亮是不二人选。其次,诸葛亮已经明确提出不支持刘备的北伐,这也使刘备最终不愿意让他随自己出征。
其次考虑的人选是赵云。赵云也是荆州派的代表,而且他跟随刘备、诸葛亮驻守在荆州多年,对荆州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可是,赵云在伐吴的事情上,也跟刘备唱反调,而且还唱高调:赵云说当前的主要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看到自己的心腹大将竟然跟他上纲上线,刘备能不烦心么,当然也不会带他。
再次,就是魏延了。魏延是刘备一手培养出来的大将,能力不在“关、张、赵、马、黄”之下,而且刘备在考虑汉中太守的人选时,就力排众议,选择了当时年富力强的魏延担任。但考虑到当时黄忠、法正等人已经去世了,能够在汉中抵挡曹魏,替刘备看家护院的,也就是魏延了。因此,出于防备曹操的考虑,刘备不能轻易调动魏延。
于是乎,刘备东征的阵容,就变得异常的凄凉,堪称是二流或三流阵容,实力不济,武将有张南、傅彤、冯习、沙摩柯等,文臣有黄权、马良等人,而且,这些人后来大都在东征的战斗中阵亡了。《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张苞、关兴等青年猛将,历史上并没有参与东征,也没有那么生猛。手中没有王牌,硬着头皮为自己找回尊严,这其实是刘备的无奈之举。
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在将领上,刘备与陆逊相比,都占不到什么便宜。当然,他如果能见好就收,收回荆州一部分就算是好的。但结果,他因为轻敌,而且在安营扎寨时犯了兵家大忌,结果惨败而归,几乎全军覆没。而这场战役,归根结底,也暴露出蜀国人才的凋零,这也是蜀国日后日渐衰落的开始。